编者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本版今日聚焦“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三大行动,从不同维度展现了政府与社会合力织就的民生保障网,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民生难题,托举百姓幸福。我们期待,通过这些“送”上门的情意,更多群众能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关怀与“锦上添花”的喜悦。
送技能: 家政培训赋能“她”力量
4月15日记者获悉,继免费送母婴护理、养老护理、收纳整理系统课程培训后,宜昌市妇联、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居宜娘家”巾帼家政培训班,将于4月16日至17日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系统传授家电深度清洗技能。
据了解,针对家庭常见的清洁痛点,市妇联联合多部门推出“家电清洗技能提升计划”。项目负责人介绍,本次培训涵盖空调、洗衣机、冰箱、油烟机四大类家电的深度清洁课程,为期两天的封闭式培训,将特邀行业专家传授“理论+实操”双模块教学内容。
“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家政人才,更要通过送培训助力女性提升就业竞争力。”市妇联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新增“居宜娘家”巾帼家政培训单元,涵盖育儿、养老等实用技能。该公益项目免费提供教材、工具包等,培训合格的学员可凭证书优先对接本地家政服务平台。
近年来,市妇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多举措推动家政服务,打造巾帼家政品牌。去年在30多个社区(村)开展了53场整理收纳、育婴早教、“楚大厨·厨嫂”营养餐等线下家政技能培训,4场家政管理人员培训,制作了27期线上技能课,举办了5场家政专场招聘会及供需见面会,培养吸纳家政从业人员千余名,惠及群众近万人,有效提升了家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市妇联还积极探索“妇联+小区+物业+家政”巾帼家政服务模式,依托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和社区妇联,建立“锦绣木兰”“桃岭木兰”家庭服务社。在西陵区、伍家岗区等地建立9个社区便民家政服务点,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家政服务,也为家政服务人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新时代家政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宜昌还通过举办技能状元大赛等多维度推动行业升级,助力构建“技能培训—职业认证—就业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记者蔡昶 通讯员刘瑜)
送服务:免费维修志愿服务送上门
“以前管道维修要到处找人,现在打个电话志愿者就来了,太贴心了!”4月11日,伍家岗区伍家岗街道白马山社区山水志愿服务队提供的入户免费维修服务,让山水华庭小区的居民们赞叹不已。
“入户免费维修服务”涵盖给排水设施、电器设备维修,简易家具安装,以及换锁、换灯、燃气故障排查等生活类服务。居民只需拨打服务热线,志愿者团队即可免费上门提供专业维修,真正实现了“居民有需求,服务送上门”。
山水志愿服务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一直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团队每月定期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提供免费磨菜刀、洗地毯、洗车等便民服务;针对高龄老人推出“义务理发”服务,为社区儿童开设“户外课程”,志愿服务队始终秉持居民需求为先,用实际行动传递社区温暖。
近年来,白马山社区通过志愿者积分机制,为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兑换社区文明的“大能量”。通过积分激励,为志愿服务注入全新活力,将志愿服务的“单向付出”转化为“双向奔赴”。(记者陈飞 通讯员梅倩)
送岗位:多元路径助力残疾人就业
4月15日,在点军区点军街道至喜社区“残疾人之家”,赵勇(化名)正专注地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缝制购物袋。
赵勇今年30岁,曾是家人眼中“封闭在游戏世界里的孩子”,智力三级残疾的他常年足不出户,性格孤僻。然而,自2024年3月加入至喜“残疾人之家”后,这个沉默的青年蜕变为能独立缝制购物袋的“巧手匠人”,每月增收近2000元,更在劳动中找回了自信与笑容。
至喜社区“残疾人之家”正在开展的手工编织袋项目,为残疾人量身定制了就业路径。项目采用“集中就业+居家代工”模式,既设有工坊供残障群体集体劳作,也可将布料带回家制作。一个环保购物袋可获得1.5元的计件报酬,使用企业提供的缝纫设备和物料,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残疾人通过培训能顺利上岗。
今年以来,手工编织袋项目还辐射到了周边长阳、秭归的代加工工厂和小溪塔“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可定期领取物料回家制作。目前,项目已助力宜昌周边百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计件发工资的模式,让原先待业在家的残疾人每天都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收入,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切实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至喜社区还联合住建、残联等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造,同步完善水电网络,打造安全、便利的工作环境,工坊就业容量由20人提升至55人。 (记者陈飞 通讯员李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