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全国劳动模范邓兰舟参加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 “小事看似平凡,却是劳模精神的体现”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5-04-30 06:55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体会到交通不便带来的诸多困扰。23岁的我成为了一名农村客运司机,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意义的道路。”4月29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名刚刚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五峰三农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邓兰舟作为湖北省唯一参加的代表,围绕“弘扬劳模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与中外记者进行了交流。

  “您长期坚持为村民义务带货,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感人或难忘的故事?”南方都市报记者向邓兰舟提问。

  邓兰舟说:“我2006年进入客运行业,那年我21岁,在我姨父车上当售票员。刚接触这个行业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想着有事做,每天看到姨父特别忙,一会儿搬货一会儿又去采购东西,还有接不完的电话,我觉得奇怪,就问姨父这些东西都是带给谁的,他说都是沿线乡亲们的东西,这段时间农忙了,乡亲们都没有时间进城,需要什么只要说一声,我就给他们带回去。我说怪不得您只要出车就是满员,原来是您的人品好,带来的人缘好。后来我发现,开乡村客车的很多老师傅也都是这样,他们认认真真开车,高高兴兴为乡亲们服务,是乡亲们最信赖、最亲热的人。时间越长我的感触就越深,在我姨父和这些老师傅的影响下,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开始了我的客运生涯,踏入农村客运司机的行业。”

  “各位能否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谈你们对劳模精神的理解?”中国日报记者对5位代表说。

  5位代表分别立足自己所在的岗位,就如何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谈论了他(她)们各自的理解。邓兰舟说:“作为一名农村客运司机,我心中的劳模精神就是爱岗敬业,能吃苦、能吃亏、能干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透、做精。我跑了近二十年的农村客运,每天行驶在陡峭的山路上,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安全意识和娴熟的技术,不管天晴下雨,每天发车前必须仔细检查车况、保持车厢清洁,让车辆和自己保持最佳状态,把每趟行程都当成守护家人的旅程,我认为,这些小事看似平凡,却正是劳模精神的体现。这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都需要,也不断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17年来,邓兰舟坚持扎根山村,开好车、带好货,安全行车50万公里零事故,先后获“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交通十大人物”等荣誉。(记者 宋钰杰)

  2025年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揭晓

  宜昌市7个单位17名个人10个集体获表彰

  29日,记者从宜昌市总工会获悉,经宜昌市推荐,我市7个单位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17名个人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10个集体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

  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的7个单位是:湖北澳利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宜昌天睿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启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宜昌市宜化职业培训中心。

  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17名个人是:宜都运机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冷作工段班组长徐洋,宜昌市峡州宾馆有限责任公司厨师宋顺林,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覃兰平,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胡雯,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蕾,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白酒灌装工车间工人李君蓉,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磷矿选矿技术人员刘鑫,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质检中心主任陈志霞,宜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勘测一队队长陈攀,夷陵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王明丽,夷陵中学高中地理教师艾双叶,凌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飞机结构修理工李兴华,溪旭控股(湖北)集团有限公司职工陈刚夫,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发主任贺兆波,兴山县公安局副局长杜庆华,宜昌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副局长李强,当阳市消防救援大队政府专职消防员蒋彬彬。

  荣获“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的10个集体是:国家税务总局宜都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宜昌东圣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质检部、华新水泥(长阳)有限公司AFR车间、宜昌利民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葛项目部水轮发电机检修班、长青(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息自动化部安装班组、宜昌长江大桥建设营运集团有限公司高速路桥分公司“V”笑班组、安琪酶制剂(宜昌)有限公司发酵工段雄鹰班组、宜昌产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东部产业新区重点项目攻坚专班、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合成树脂科成型系仪表台组、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第二安装分公司数智化安装班组。(记者孙晓陵、通讯员胡华东)

  从仪表工到智能工厂“总设计师”——记全国劳动模范、三宁化工智能工厂推进办主任杨文华

  4月28日,走进三宁化工石宝山新材料分公司5G智能中控室,高清大屏上,装置运行数据点闪跳动,园区实时画面清晰可见。数十名工作人员坐在一台台DCS控制电脑前,紧盯操作界面和实时数据。

  这是杨文华和团队历时数年打造的湖北首个5G智能工厂。作为三宁化工智能工厂推进办主任,杨文华一直扎根在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的第一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好人、湖北工匠、荆楚楷模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有心人”苦钻仪表技艺

  1988年,走出校门后,20岁的杨文华被分配到枝江县化肥厂(三宁公司前身),成为仪表车间的一名工人。那时生产操作控制全靠人工,仪表系统发挥的作用有限。杨文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仪表系统钻个透。

  他白天跟着师傅学装配维修,晚上在厂里轮班值守。面对大大小小的几百块压力表,他一直思索改进。

  企业新上5号造气炉,面对人工调节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杨文华创新将气动调节阀引入企业,并成功投用于合成氨厂,将人工控制的6个操作步骤改为计算机控制,精度也从1秒提升到0.1秒。曾经氮肥生产有一个高压串低压的带气放氨过程,高压气体一旦进入低压系统就会引发爆炸,放氨不足形成液位过高,又会造成工艺事故。为防止安全事故,杨文华经过两年的革新实验,最终破解了氨分液位检测和放氨带液的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约液氨放空损失120万元。

  1993年,公司买了第一台计算机,交给杨文华尝试。他像得了宝一样,半个多月没回宿舍,开发出几款简易软件,用于人事、薪酬、档案管理。

  这也是杨文华与化工仪表自动化结缘的开始。此后,他几乎全程参与了公司每个重大项目的仪表设计、选型、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确保万台仪表设备零事故安全运行。

  “领头羊”攻坚智能制造

  “自动化是基础,智能化是未来。”随着产业变革,杨文华主动担负起三宁“智造”重任。面对成堆的原理设计图和复杂的编程知识、协调管理等繁重任务,杨文卸掉技术专家的身份,跟着大家一起从头学起。

  2016年,他率先在三宁己内酰胺装置采用APC先进控制,成为全国首创,先控系统投用当月,己内酰胺的优等品率从95%提升到99%。

  2019年初,公司想尝试黑屏操作。杨文华二话不说,便带上换洗衣物住进车间,整整4个月着魔似的设计方案,光图纸就废弃了2大桶。带领团队奋战4个多月,终于成功研发出双氧水装置“黑屏操作”系统,成为行业内第一个“无人驾驶”生产装置。

  2024年,三宁10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投产。杨文华带领项目组先后开发了22个APC控制回路、36个顺控程序和9个无人值守智控模型,最终将装置自控投用率提升到100%,操作人员每日操作频次从生产期间的1500次降低到10次以下,入选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案例。

  在他的主持下,三宁5G智能工厂建设稳步推进。他带领团队搭建了“1115”智能工厂建设体系,应用人员定位追踪、装置智能巡检、设备预测性诊断、5G远程实时操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建成了全国首个独立组网5G+MEC架构工厂,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每年帮助企业节能降耗0.5%左右,生产成本下降5000多万元。

  “引路者”传承工匠精神

  好的技术要有好的传承。2015年,三宁化工倡导技术能手成立工作室,杨文华积极响应,率先牵头成立了仪表专业工作室。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杨文华带领团队承担了企业仪表及智能化转型等方面的工作,并在劳动之余先后前往全国各地培训、带教600余人次,现已培养出12名高级技师、32名技师。

  在杨文华的悉心指导下,工作室人才辈出。目前,工作室有百余人能熟练掌握DCS系统硬件检修和DCS系统编程,先后申请专利150余项,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奖5项,发表各类论文和学术文章28篇。其中,杨文华的两名徒弟被人社部评为“全国技术能手”、1名学徒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跟着师傅学到的不只是手艺,还有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杨文华的徒弟周鹏感慨,“师傅身上的工匠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大家不断进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毛晓娜 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