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全球教育大咖齐聚武汉:未来学校竟然长这样!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5-05-15 19:22 来源: 长江云新闻
【字体:

  今天(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厅举行。来自全球教育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新路径。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等嘉宾畅谈未来教育,分享前沿见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

  注重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从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创新、跨学科能力培养及教育公平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他认为,未来数字教育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如算法运作、“黑箱”机制等,而非仅停留在工具层面的应用。他还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开设跨学科课程,融合经济学、统计学、数学、Python编程、机器学习等。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通过学习与教学探索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机遇。”托马斯·萨金特表示,理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工作原理、思维模式及其易错点,不仅能让我们掌握技术,更能启发人类反思自身的思考方式。

  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改进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认为,我们正迈入一个信息时代,这将改变就业和教育的本质。应对新世界的变化,培养高质量人才至关重要,推动教育转型则是关键所在。“目前已有许多教育转型策略被提出,我们尚不清楚哪种策略最为有效。但我认为,最重要的策略是改进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他说。

  在会议现场,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的努力:中国从优质内容建设和教学提升着手,启动“101 计划”,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批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一批反映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一支一流教师团队和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101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33所计算机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为主进行试点;第二阶段在全国高校中分类分步进行推广,并期望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标杆作用。“这些工作的重点是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这些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具应用性的教学内容。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善教育至关重要,这也正是国家的最高优先事项之一。”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

  数智教育,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高校人才如何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带来了“武大方案”。

  张平文指出,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挑战,高校需以数字技术为基座、素质教育为核心、多维评价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与教育生态。武汉大学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系统性实践,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强化整体设计创新的培养理念。武汉大学以“主体驱动”为核心理念,提出“学生全覆盖、课程全效解、资源全效用、教学全数字、专业全融合”的“五全”模式,推动素质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研究制定素质教育整体方案,发布《素质教育五大指南》,出台全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牵头32家高校、院所与企业成立 “素质教育实践创新联盟”,统一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形成校、企、研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优化专业设置,升级课程体系。推动素质教育与各个专业交叉融合,助力专业建设转型升级。新增“数字+”新型交叉专业 15 个,成立30个“数字+”新型交叉的实验班,打造“1+16+N”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本科阶段开设了一门人工智能导引通识课,16个数据科学导论等核心课程,将数字科学要素与知识有效地融入全校各个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

  数字赋能教学,健全实践平台。武汉大学升级“珞珈在线AI智慧教学中心”,引入AI智能体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并整合知识资源、计算环境与AI助教,构建“前瞻式真计算数字实验创新教学平台”。该平台聚焦虚拟校园、数字教学、数字竞赛、数字实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业一体。

  突出能力塑造,推动多维评价。武汉大学构建“知识、问题、能力、目标、德育、素养”六位一体的智慧体系,推动对学生由知识评价向素质能力评价的转变,生成 “学习前景、教学环节、管理决策、评价发展”四维动态画像,实时描绘专业发展的前景动态,实现多维度的教学,深层次的管理和全方位的评优化育人标准,推动育人质量的科学化提升。

  武汉大学的探索是通过教育数字化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耦合,构建适应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这一实践不仅回应了数字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通过理念、模式与技术的协同创新,为高校在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经验。

  湖北省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

  数智技术链接教育与世界、链接城市与乡村、链接历史与未来

  未来学校长什么样?湖北省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以“数智技术链接教育”为核心,阐述了未来学校在跨界融合、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素质教育在数字时代的多元可能。

  办好未来学校——数智技术链接教育和世界。数智教育重塑认知生态,是实现跨界融合的教育。湖北省武汉市二桥中学建设无边界学校,打造“数字孪生校园”,构筑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与数字空间三维平台;将长江水质观测站、微型生态湿地馆等自然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使长江成为“流动的教材”。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沉浸式课程,如淡水资源保护、低碳生活等跨学科项目,学生通过VR/AR技术“与江豚对话”“观察蝴蝶迁徙”,实现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的深度融合,培养洞察世界的关键能力。

  促进教育公平——数智技术链接城市与乡村。数智教育平等面向人人,是惠及所有师生的教育。学校通过“城乡教育联合体”这一新的组织形态,把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链接在一起。例如,与600公里外的来凤县实验中学开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依托智慧课堂与云端教室,山里学生可同步参与长江生态湿地馆的虚拟探索,城乡教师同上一堂课、共研教学方案。数字交互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课程、师资通过网线延伸至乡村角落,实现“同一片蓝天下,梦想共生长”,确保城乡学生平等享有数字时代的教育资源。

  传承优秀文化——数智技术链接历史与未来。彭葆蓓强调,数智技术应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学校开设“生态文明云讲堂”,构建中华经典数据库,以数字化手段重现5000年文明,革新传统阅读体验。同时,组建非遗文化体验社等20个社团,学生用智能激光雕刻传统版画、为机器人编写汉剧舞蹈程序,让汉剧、版画等非遗技艺与人工智能碰撞出创新火花。这种“科技+艺术”的融合,不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以数字技术为画笔,在青少年心中描绘出历史与未来交织的文明长卷。

  以数智技术打破物理边界,让世界成为无围墙的课堂;

  以城乡互联消弭资源鸿沟,让教育公平触手可及;

  以科技赋能传承文明,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这种“链接世界、链接城乡、链接历史与未来”的教育范式,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育人理念的升级。

  这样的学校,你爱了吗?

  (来源:长江云新闻)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