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三夏”时节,襄阳各地提早统筹农资、农机储备工作,抢抓农时保生产,全力保障“三夏”作业,奋力冲刺夏季粮油丰收。
襄阳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国家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是全省乃至长江流域首个百亿斤粮食产能大市,每年小麦产量约占湖北省小麦产量的5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
智慧农机“有速度”
近年来,襄阳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培育优质、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强的系列小麦良种,集成应用机械条播、化学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及“一喷三防”等绿色高效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量的提升得益于采用精准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耕、管、防、收、储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襄阳农业机械化率达87.2%,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更保证了小麦的品质。
“三夏”期间,我市将组织20多万台(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投入生产。
农机大军里,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自动喷洒农药机等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在田野高效运作。
近日,在襄州区龙王镇的一处农田里,一台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带着旋耕机自由穿梭。
这台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没有驾驶舱,只需技术人员确定作业区域的4个点,它便能自动规划路线,实现无人操作。
据技术人员介绍,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小巧灵活,动力足,能适应旱地、水田等环境,耕作成本低。以耕作1亩地为例,使用燃油拖拉机的成本为17元至22元,而使用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的成本仅需6元。无人纯电智能拖拉机充满电仅需两个小时,能连续耕作30亩至40亩地。
在智能农机的研发阵地上,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正加速推动技术落地。
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攻克智能农业装备难题,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研发出自动喷洒农药机、自动旋耕机、自动起垄机等智能农机。
跨区服务“有温度”
近日,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纷纷点赞襄州区黄龙镇开放机关大院,服务跨区“麦客”。
黄龙镇是农业大镇,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亩。目前,该镇已成立农机检修小分队进村入户检修农业机械,确保安全操作无事故。
连日来,近百辆来自皖、豫等地的收割机来到黄龙镇,成为当地麦收援军。该镇推出“全域开放”服务模式,将政府机关变身为跨区农机手的“补给驿站”。
全镇机关单位停车场、洗手间全面开放,加油站设立专用淋浴间,农机服务中心组建3支流动维修队,为跨区农机手们提供及时、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路线,提高收割效率。
“以前我们收油菜的时候要人工来收,收得慢。现在用机械收,千亩大田不到2天就能收完。”农机手杨加发告诉记者,机械化收割油菜,不仅可以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还能实现菜籽壳均匀还田,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
政策支持“有力度”
大型农机能开进农田大显身手,还要得益于“小田并大田”政策。
“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业生产瓶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2023年,我省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襄州、南漳、枣阳等地陆续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小田并大田”之后,农田改造消除田埂边界,实现了农田增量;并田后的地块更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大田块”吸引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规模经营,试点区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流转价格因此上涨,带动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政府服务的“暖心细节”到科技赋能的“硬核支撑”,襄阳用实干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新篇章,让“百亿斤粮仓”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