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种菜拼科技 不再拼力气——房县化龙堰镇建好菜园子结出“金果子”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5-07-16 08:27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菜篮子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人民生活与农民增收。

  近年来,房县化龙堰镇锚定“高标准设施蔬菜专业乡镇”“全市菜篮子”目标,立足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谱写乡村振兴动人篇章。

  聚零为整

  小田连片种出规模效益

  7月12日,化龙堰镇上湾村的蔬菜大棚里,湿热空气裹挟着辣椒清香。

  “你看这辣椒,跟小手臂差不多长,多漂亮。”56岁的上湾村村民邢玉珍弯腰穿行在辣椒田间,用指尖熟练地掐断椒柄,不久,青亮的螺丝椒就堆满箩筐。

  邢玉珍脚下的土地,曾是零散分布的“巴掌田”。“一篮子装不下、一车装不满”的窘境,让上湾村的菜农们守着土地难增收。

  骏丰农业的引进,让转机出现。46岁的种植大户雷臣俊从山东寿光返乡后,在化龙堰镇上湾村建成114个、共计200余亩的连片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配套种植100亩露地甜玉米。“我们的螺丝椒都是上门收购,畅销十堰、襄阳、武汉等地,甚至远销四川巴中。”雷臣俊自豪地说。

  近年来,化龙堰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先后引进骏丰农业、十堰盈天科技等7家农业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87家,通过流转土地,建成2000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和4000亩露地蔬菜基地,实现“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基地主打螺丝椒、泡泡椒、西红柿、莴笋等品种,通过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出售,实现旺季日均产出蔬菜超4万公斤。

  品牌化之路更是让农产品身价倍增。上湾村创建农产品公用品牌营销体系,实现统一商标使用、统一质量管理、统一市场营销,推动农产品更好走出去。

  “三金”富民

  产业链上结出增收硕果

  进入螺丝椒采收旺季后,邢玉珍每天都忙碌在蔬菜大棚里。“一天100元,一年能在基地挣2万多元。”邢玉珍高兴地说,家门口就业,既顾家又挣钱,她很满意。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可以得租金,在基地里干活能挣薪金,年底合作社还会分红,我一年可以拿‘三金’。”上湾村村民老刘给记者算起收入账,脸上满是笑容。

  一年拿“三金”,是化龙堰镇联农带农机制的生动体现。该镇推行“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模式,仅骏丰农业基地就带动42名固定工人、上百名临时工就业。

  “全镇产业基地年均提供岗位1500余个,发放土地租金600万元、务工薪金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260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户。”化龙堰镇党委书记阮鹏飞说。

  此外,化龙堰镇高桥村还依托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引进市场主体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200亩集观赏性、实用性与体验性于一体的“共享菜园”,一经推出就迅速被认领。同时,盘活用好村集体资产,打造生态厨房、民宿木屋20余个,开设农副产品微店助力土特产外销,形成“游客走进来、产品走出去”的良性循环,带动群众增收与乡村繁荣。

  科技添翼

  传统菜地变身智慧农场

  走进上湾村蔬菜大棚,传统农耕场景已被智能化取代:地面滴灌带随电子阀自动喷水,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手机App轻点即可启动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配液。“现在种棚菜靠科技,不再是拼力气。”雷臣俊感慨。

  上湾村12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里,自动水肥装置一应俱全,单次可育苗20万株,满足200亩菜地需求,有效筑牢增产根基。

  近年来,化龙堰镇主动与武汉农科院深度合作,推广适配本地的现代化栽培与管理技术,加速设施蔬菜基地的设施与技术升级。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第五代全自动设施蔬菜大棚,搭建智慧农机作业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联合房县科经局、农业农村局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省级科技特派员开展现场指导,全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化龙堰镇用科技激活传统农业,让蔬菜瓜果变作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杜达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