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以来,我市持续“烧烤模式”,上周市区最高气温逼近40℃,路边金属栏杆都烫得难以触碰。酷热天气下,钢化玻璃自爆这一“隐形危险”悄然抬头。近日,本报新闻热线8110110接连接到市民反映城区多处相继发生护栏玻璃炸裂事件。原本通透的玻璃瞬间裂成蛛网状,不仅对过往行人构成安全威胁,更暴露出高温天气下建筑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温天气下
玻璃护栏接连“热炸”
7月21日上午,张湾区发展大道汉成世家小区业主向本报反映:“上周发现4楼走廊的护栏玻璃裂了,像蜘蛛网一样,物业贴了‘玻璃破裂,请勿靠近’的纸条。”
当日下午3时,记者赶到该小区3号楼1单元现场看到,4楼走廊的一处护栏玻璃已完全碎裂,裂纹呈放射状从边缘向中心蔓延,玻璃碴仍粘连在框架上未脱落,物业张贴的红色警示标语十分醒目。
记者在小区走访半个多小时,从地面观察各楼层走廊的护栏玻璃,未发现其他明显爆裂情况。随机采访的住户表示,曾听闻玻璃自爆一事,但对具体情况不甚了解。
同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张湾区北京北路的国瑞府商业广场看到,一处的护栏玻璃同样出现炸裂,整块玻璃呈龟裂状。商场安保人员已在周边拉起警戒线,并粘贴“玻璃破裂,请勿靠近”的提示。记者注意到,该广场多处玻璃护栏虽贴有3C认证标志,但部分玻璃边缘存在细微划痕。
千分之三自爆率外
这些因素诱发炸裂
高温“烤”验下,钢化玻璃为何频频发生自爆?行业相关人士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钢化玻璃本身存在千分之三的自爆概率。这一概率虽低,却客观存在。具体来看,钢化玻璃爆裂主要有两类原因:
一类源于玻璃内部的硫化镍。玻璃安装后,在自然环境中,内部的硫化镍会缓慢地从液态向固态转变。当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时,硫化镍体积可能增大,一旦体积扩张到20%-40%,就会破坏钢化玻璃结构,引发自爆。这种由材质本身特性导致的自爆,即便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也难以完全避免,目前只能通过技术降低概率。
另一类则与施工安装有关。部分玻璃在粘合、安装过程中,若垫块、隔离等防护措施不到位,会产生安装应力。在太阳暴晒带来的骤热条件下,热应力集中便可能引发玻璃破损。
此外,还有其他诱因导致玻璃爆炸,如温差剧变,夏季若室内外温差超过15℃,玻璃易因热胀冷缩不均而爆裂。比如高层建筑的玻璃在烈日暴晒后突遇暴雨,或是室内空调温度开得过低,都可能引发问题。玻璃的使用年限也会影响其稳定性。住宅门窗玻璃长期经受风吹日晒,会逐渐加剧脆性,硬度降低后,自爆风险随之上升。面积超过1.5平方米的玻璃,自爆概率相对更高。像落地窗、阳光房顶棚等大尺寸玻璃,就属于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目前市面上,高档小区多使用双层真空钢化玻璃,而一些老旧小区仍在使用单层玻璃,部分甚至不是钢化玻璃。相比之下,单层玻璃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因膨胀发生爆裂。
五招避风险
筑牢安全防线
装嵌留空间,橡皮胶缓冲。装嵌玻璃的金属框架热胀冷缩后可能夹爆玻璃。因此,装嵌时不宜过紧,框架内可采用弹性较好的橡皮胶,减少挤压风险。
空调设26℃,控温差保平安。夏季高温开空调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26℃以上,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降低玻璃因热胀冷缩不均而爆裂的可能。
定期查裂纹,老化速更换。定期检查窗户玻璃及玻璃幕墙,若发现细微裂痕、内部气泡增多、霉变或老化等情况,需及时修复或更换。
选材看认证,夹胶更安全。购买玻璃时要认准3C认证标志。高层建筑建议使用夹胶玻璃,即便破碎,碎片也能被粘住,可防止坠落伤人。
伤后急处理,异物勿硬抠。若被碎玻璃割伤,先充分止血,检查伤口是否有异物残留,再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若异物难以清除,需及时就医。
一块玻璃的爆裂,或许是高温下的偶然,但背后关乎城市的安全管理。从选材安装到日常维护,再到应急处理,每个环节都与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这个夏天,多一份警惕,就能少一份风险,共同筑牢高温安全防线。(记者 吕世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