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政务

2023-01-10 00:00 来源: 襄阳日报 孙凤玲 刘倩 张嫚
【字体:

  2022年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第一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务实笃行,久久为功,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条条民生政策实施见效、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擦亮了城市的幸福底色,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功能,让每一个襄阳人都触摸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也对2023年有了更多的期盼和憧憬。

  魏海涛

  资金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优化

  安排购车补贴5800万元,落实公交综合性财政补贴7600万元 市、襄州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支持黄集、古驿公交化改造

  1月9日,在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魏海涛介绍,去年市、区(县)各级财政总投入1.58亿多元,支持黄集、古驿两个乡镇公交化改造和市区公交线路调整,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在财政运行“紧平衡”压力下,市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逆势加大对公交客运等民生工程投入,安排购车补贴5800万元,支持市公交集团购置新能源公交车50台,加快淘汰高能耗老旧车辆,推动形成了“公交绿色出行网”。

  实行综合补贴,支持新开通和优化公交线路。市财政对新开通公交线路、生冷线路以及执行政府指令的低票价和免费、优惠乘车政策造成的减收和运营亏损,建立了补贴机制,2022年共落实公交综合性财政补贴7600万元,涵盖了中心城区新开通和优化调整的5条公交线路。目前,在财政大力支持下,中心城区已优化调整了536路、517路、543路、531路、G02路等线路。同时,组织专班对公交综合性补贴政策进行深度调研后,将补贴金额由7600万元/年增加至1.11亿元/年,有力保障了公交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襄阳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办法》,市财政积极支持城市公交线路向乡村延伸,推动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去年,市、襄州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2400多万元,支持实施了黄集、古驿两条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为保障新开通的黄集、古驿专线平稳运营,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在黄集、古驿分别新建了一个公交停保场,全部无偿交由市公交集团使用。通过支持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交运营服务质量,为市民出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绩效运行监控,强化财政资金监管质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助推襄阳市公交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张晓辉

  道路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153个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已完成

  1月9日,我市召开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晓辉介绍了我市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我市在2021年智能化改造71个交通路口的基础上,2022年又提出‘智能化改造交通路口150个’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153个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圆满完成了2022年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张晓辉介绍,目前,中心城区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已部署RSU(路侧通信单元)通信设备235台、毫米波雷达831台、高清摄像机905台、激光雷达10台、MEC(边缘计算单元)170台,并打造了9路智慧公交示范线、封闭厂区内智慧物流示范线,显著提升了我市道路智能化水平和群众的出行幸福感。

  张晓辉说,市经信局作为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的牵头协调单位,组建了汉江国投、市公安局和市住建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推进措施和各单位责任。同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论证智能化改造交通路口选址,确定交通路口改造方案和设计,及时完成施工图设计评审、财政评审、项目招标等相关工作,启动项目建设,“为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2022年先后召开了12次协调会,推动了路口选址、设备安装、终端推广等问题的迅速解决。”

  张晓辉表示,下一步,市经信局将秉承“以用为先、以民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目标,全力推动车联网三期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工作,实现中心城区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探索建设以“智能红绿灯”、智慧物流、智慧公交、智慧出行、智慧园区等为重点的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和运营模式,提升襄阳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水平。此外,还将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力度,引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襄阳汽车产业加快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秦双斌

  优化公交线路 方便居民出行

  新开通中心城区到近郊镇公交线路2条

  1月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双斌通报了涉及交通运输部门承办事项的完成情况。

  秦双斌介绍,新开通中心城区到近郊镇公交线路2条,已于2022年6月、2022年9月完成,分别是黄集公交专线、古驿公交专线。为推动工作,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会同公交集团先后13次赴襄州区对接调研,在慎重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选取襄州区黄集镇、古驿镇作为新开通公交线路的点位。围绕公交化改造工作中涉及的现有中巴运营市场调节、公交站点布局、停车场选址、拆迁协调等工作,充分征求意见,反复磋商论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办,确保了两条公交线路提前开通运营。两条公交线路的开通运行,至少惠及沿线20余万群众的出行,中心城区与近郊镇的交通连接更加方便快捷。

  2022年,市交通运输局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城区公交线路的及时新开、动态优化作为交通运输保障的重中之重,全年中心城区新开通4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22条公交线路。

  其中新开通线路为:华侨城微循环公交线路,东津新区彭庄专线,襄城政务中心专线,高铁直达快线K1路。优化调整线路有 536路、517路、543路、531路、G02路、19路、305路、24路等。

  随着公交线路不断新开、现有线路不断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公交布局将更合理、线路更密集、运行更高效、资源更集约,群众出行更方便。

  王 军竹

  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211个

  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建设任务

  1月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城管执法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军竹通报了“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700个”这一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及工作成效。

  截至去年12月底,市区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211个,完成率约119%,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建设任务。

  2022年,为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市城管执法委以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为导向,通过提前谋划、部门协作、强化督导等,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指导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市区公共停车场(位)新增建设工作。

  提前谋划,对症解决停车需求。在2021年底,以市城管委办公室名义制定印发《关于报送2022年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位)建设计划的通知》,并结合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建设单位上报的建设计划,制定印发了《关于印发〈2022年度全市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确保各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单位按时完成年度任务。

  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停车场(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逐个破解停车场建设、管理主体不一致,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可建设地块不足等问题,利用零星地块、边角地、棚改拆迁地、公园绿地等建设了生态或临时停车场。

  加强督导,确保建设任务落实。班子成员开展包保,定期督导各地各单位建设;每月定时收集、汇总、上报建设情况,确保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开展督导检查,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2023年,市城管执法委将在对外拓源、对内挖潜、科技赋能三个方面再下功夫,持续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量,探索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车位利用率,推动打造全市智慧停车“一张网”,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更便利。

  李宏志

  让居民生活更舒适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8个,完成161处积水渍涝点改造

  1月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李宏志介绍了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区积水渍涝点整治的完成情况。

  2022年,全市共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8个,其中襄城区10个、樊城区31个、高新区5个、襄州区7个、枣阳市22个、宜城市17个、老河口市11个、南漳县7个、保康县4个、谷城县4个,涉及1049栋房屋,改造面积252.2万平方米,惠及群众2.58万户。

  据介绍,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市住建局强化政策引领和技术指导,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融入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尊重群众和专业人员意见,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强化督办考核和跟踪问效,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范围。

  2022年,市住建局根据全市道路积水特点,提前谋划、超前部署,全面摸排中心城区易积水区域,科学制定积水渍涝点改造计划及“一点一策”整改方案,不仅在汛期前全面完成了中心城区103处积水渍涝点改造任务,又自我加压,以全域思维推动城市内涝治理,积极协调督促城区、开发区完成58处积水点改造,目前161处积水渍涝点改造已全部完成,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22年民生十件实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 第二场)

  朱华勇

  学生享受更美好教育

  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增加学位10995个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2900个 45所城区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在1月9日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华勇介绍,全市教育系统一直把办好民生实事项目作为暖心工程、民心工程、强基工程,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2022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所、增加学位10995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2900个;45所城区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圆满完成了2022年的任务。

  在推动教育民生实事项目中,我市明确市级统筹责任、地方政府落实责任、教育部门主体责任,形成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建立良好工作推动机制。同时,市教育局紧盯进度抓督办。统筹建立市、县、校三级项目调度和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年结账工作推进机制,采取集中督办、重点督办、专项督办的方式,让实事项目建成一个,使用一个;投入一个,见效一个。实事项目中,15所幼儿园项目于去年8月底建成,秋季投入使用;13所义务教育学校项目于去年11月初完成。去年3月初,对5个城区(含襄州区)校园周边环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

  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确定了45所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5大类65个问题作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的内容,并联合公安、城管、文旅等部门组成专项督导检查组,对每个整治项目和问题逐一现场督办和指导。

  据介绍,2022年教育民生实事项目是近年来教育资源增加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建学校数量多。新建学校10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6所。二是学位增加得多。新增学位13895个。三是资金投入多。全市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2501万元。四是民生实惠多。上述教育民生实事项目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学位资源供需矛盾,有效化解了中心城区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城区部分学校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整治,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加普惠、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教育。

  施海潮

  养老资源更充裕

  完成适老化改造1402户 建成35个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

  2022年,襄阳市政府将“对1390户特殊困难、低收入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建设30个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纳入当年的民生十件实事。在今年1月9日举行的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海潮介绍,全市实际完成适老化改造1402户,建成35个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两项任务均超额完成。

  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认可支持,也争取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襄阳市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城市,获得项目补助资金4249万元。这是我市继2020年获得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后,三年内争取到的第二个全国级别的项目。

  民政部门积极争取省级适老化改造支持资金,省级补助每户1500元,共补助1390户208.5万元,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项目向上争取专项补助资金700万元。同时,对城区371户适老化改造对象按每户1500元的标准统筹补助55.65万元,并充分整合市本级福彩公益金,加大对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以以奖代补方式予以补助;对1031户县(市)适老化改造对象也按每户补助1500元的标准,配套资金154.65万元。

  在适老化改造工作中,民政部门从覆盖广度、补贴力度、服务深度三方面改变,将适老化改造实施对象从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扩面到低收入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将改造标准从每户2000元提标到每户3000元,将7个基础和23个可选的改造项目全部纳入改造范围,由老年人进行“点单”。

  同时,坚持“三个不变”,即继续实施“无申享”“一户一策”和全程监理。老年人无需申请,由社区主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名单;由改造方上门进行居家环境评估,并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家庭结构等特点,“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实施过程全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乔国庆

  残疾人生活更便利

  11547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

  1月9日,在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乔国庆介绍,市政府周密部署,市残联牵头实施,全市全域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目标任务在2022年10月底前全面超额完成。全市共为11547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和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

  残疾人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群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民生工作,2022年市政府将“为1万名残疾人免费适配功能性辅助器具”纳入政府民生实事。

  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项目。全市项目目标任务数8350件,实际为839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9172件,任务完成率110%,其中,为残疾人适配假肢206例,为重度残疾人配送护理床275台,为残疾人适配助听器536台,为残疾人配发功能轮椅2578台,为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5577件。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全市项目目标任务数1650户,实际完成改造3157户,任务完成率191%。

  各地制订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工作措施、时间节点、包保领导、责任单位等,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争取,做好资金配套保障。市、县两级残联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将中央、省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各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缺口资金由地方财政配套落实到位。各地残联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准确摸清各类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家庭无障碍改造个性化需求信息,将家庭困难、重度、一户多残、处于就业就学年龄段的残疾人优先纳入救助对象。

     樊伍峰

  急救网络更高效

  建成1个市级急救中心、7个县(市)级急救中心 73个市、县、乡急救站纳入“一张网”运行

  在1月9日举行的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樊伍峰就我市建设覆盖市、县、乡的三级院前急救网络情况进行了介绍。目前,全市共投资1.3亿元,建成1个市级急救中心、7个县(市)级急救中心,73个市、县、乡急救站已纳入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运行,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城区“10分钟急救圈”,非中心城区“15分钟急救圈”,县(市、区)“30分钟急救圈”工作目标,打通了院前急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市卫健委将保康县、老河口市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地,两地急救中心的并网运行为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积累了实战经验;下发了《2022年县(市、区)院前急救“一张网”民生实事实施路线图》,对各县(市、区)实行任务细化,锁定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通过全市集中采购和县(市)分散采购模式,2022年共新增救护车85辆、车载医疗设备96套,使每一辆救护车成为一个流动的“ICU”,提高了我市院前急救的整体实力。

  为打破信息壁垒,卫健部门搭建了全市智慧急救120指挥调度平台,从市区到乡镇卫生院急救站全部使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系统、同一套标准”,构建“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控得住”的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目前,我市院前急救“一张网”率先与省120指挥调度平台对接,信息实现互联互通。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十条”发布后,我市依托院前急救“一张网”大数据,科学研判,及时对全市院前急救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第一时间将全市院前急救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提高救护车周转率,增加运力,应对剧增的就医转运需求。截至目前,全市院前急救“一张网”已达到“3秒内接听电话、1分钟派车、3分钟出车”的国内领先标准。

  杨永旗

  看病就医更快捷

  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对接全市13家公立医院

  1月9日,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市行政审批局三级调研员、市大数据中心负责人杨永旗介绍,我市已建成市县医疗一体化业务系统和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一体化、卫生健康数据集中化、卫生核心业务系统标准化,打造了卫生健康“襄阳模式”新范本。

  2022年,我市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能力。目前,医疗一体化业务系统已在全市13家二级医院、171家一级医院、1506家村站所上线使用,支撑了442万人次的门诊量和11.7万人次的住院量。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已对接全市13家公立医院,为患者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就医渠道,2022年全市在线分时挂号34万人次、在线交费93万人次、在线问诊10万人次。市县一体化卫生健康信息平台采集全市医疗卫生数据4.9亿条,为医疗信息协同共享、疫情防控、医保控费、管理决策等工作提供精准服务。

  我市医疗一体化业务系统已建成以区县二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了四级联动的地市级医疗服务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小病、疗养、首诊在基层,重病、疑难杂症在二级及三级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让患者在节省就医费用的同时,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市推动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平台与医疗一体化业务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患者线上挂号、门诊(住院)交费、在线问诊、报告查询等功能。通过统一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和统一业务流程,医生在电脑前即可调阅患者之前在各级医院的相关医疗健康信息,缩短患者就医诊疗周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