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2022年武汉都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大冶市融合指数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融圈入群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显示,参与武汉都市圈城市融合指数评估的县市区共有35个,大冶市融合指数总体排名第6。
2022年,该市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科技同兴、民生同享、生态同治”“五同”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0.79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73.38亿元,同比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11.2%。
该市加快了交通同网步伐,交通体系更加完善。编制完成《大冶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大冶市交通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年)》。201省道、316国道实现全线贯通。已形成“一纵一横一联五出口”的高速公路网络、“四纵四横十四出口”的国省干线网络,与圈内城市高速互通8处、省道互联14处。基本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市域“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通达武汉、黄石、咸宁、黄冈、鄂州等圈内城市。
同时,该市深化了产业同链举措,积极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园建成投运。祥邦二期、融通高科三期、中都智造一期、仕上电子一期等9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长城汽车完成生产线改造,量产在即。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73%,产业基础更加牢固。
在此基础上,该市加快了科技同兴、成果转化步伐,依托武汉科创策源地功能,支持我市企业在武汉建立“飞地”研发机构。推动普罗格智芯科技等6家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
一年来,该市强力推进了民生同保,已实现保险政策、参保信息等跨区服务全省统一的目标,正稳步推进社保卡互认和工伤失业保险统一费率和缴费标准等工作。人社、医保、公安、公积金、民政、市场监督、税务等18个部门384个政务服务项事项“跨市通办”,全年共计办理“跨市”事务8600余件。
聚焦新时代、抢占新风口、融入都市圈,大冶将继续按照“依托毗邻武汉光谷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市”的思路,对外强化区域合作,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努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要素市场等领域实现同城化发展,在区域发展中争先进位做示范,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市。 (殷珂 但超 黄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