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整田地的农机隆隆作响、大小沟渠的水流哗哗流淌、运输农资的车辆引擎轰鸣……眼下,在十堰广袤的田野间,正奏响“春耕交响曲”。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时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我市紧盯全年农业生产任务,加强技术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分类施策打通春耕备耕堵点,抢抓农时、全力以赴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有序推进,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强化农资保障
下好备耕“先手棋“
春播好不好,农资是关键。
3月10日,记者走进郧阳区供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看到,仓库里尿素、磷肥等各类化肥整齐码放,工人们正忙着将化肥装车,送往各农资储备经销点和种植大户手中。
“公司现储备复合肥、钾肥、氮肥、尿素等12600吨,货源充足。同时,通过网上预订、电话预约等方式,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配送服务。”郧阳区供合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郭星星介绍,为保障春耕化肥供应,公司提前对接史丹利、洋丰、鄂中等12家知名肥料厂家,签订春耕用肥保障协议,通过提前向乡镇农资网点铺货、设立临时配送点等方式,全力满足农户用肥需求。
“从去年10月开始,市、县两级供销社就积极执行化肥淡季储备政策,依托市、县两级农资龙头企业,深化与名优农资厂家合作,抓好化肥储备工作。”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供销系统积极对接农资供应商,及时采购、调运相关农资,稳定化肥、地膜等重要农资价格,加快货源组织,确保农资到店、进村、下地畅通。
春耕备耕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行动,积极调度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全力保障农资供应充足。据初步统计,全市已准备各类农作物种子3719万斤、化肥5.8万吨、农药270吨、地膜586吨,各农资生产、销售企业已全面蓄满“能量包”。
抓好农技服务
跑出春耕“加速度”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千亩连片“油—稻轮作”示范基地里,油菜叶尽情舒展,满目郁郁葱葱。
“这片基地涉及2个村、1000余户农户,越冬前油菜主茎绿叶已达到11片左右,一二类苗占比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关防乡农艺师孙英明介绍,该示范基地运用集中育苗、种肥同播、配方施肥、深沟高畦、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技术,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为高效服务春耕生产,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从种子的选择、播种的深度和密度,到施肥的种类和用量,再到病虫害防治,农技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帮助农民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次翻耕不仅仅是为了翻土,更是为了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更好地发育。”在竹山县擂鼓镇的烟田上,农机来回穿梭,技术员李师傅指着翻耕后的土壤向农户们讲解道:“通过大马力拖拉机与旋耕起垄一体机联合作业,确保土壤翻耕深度达到20至30厘米,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透气性。”
目前,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春季田管线上线下培训8场次、2180余人次;建立市县专家巡回指导制度,制定技术指导意见29个,派出技术人员1380余人次,开展田间苗情调查8场次;开展一线农机技术指导培训5场次,培训农机手128人次。
依托数智赋能
点燃农务“新引擎”
3月9日,在房县红塔镇朱家湾村育秧工厂,技术人员正按照比例将肥沃碎土、育秧机质、壮秧剂、有机肥等原料调配成育秧营养土。
“营养土调配好后,到3月底就可以送入大棚培育糯稻秧苗。”房县胜利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朱胜利介绍,基于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育苗工厂实现对光、热、水、气、肥等秧苗生长需求的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育苗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农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正推动农业从“量”向“质”跃升。
走进丹江口市习家店镇五龙池村,5座3联栋控温控湿的智能化育苗大棚映入眼帘。通过数字化调度中心的大屏幕,大棚内幼苗的生长情况清晰可见,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棚内温湿度、pH值等关键参数。
“老一辈管理全凭感觉,只有走进烟棚子里,闻到有味或者感觉潮湿才开始通风,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问题。”五龙池村烟农陈劲打开“武当茄香”微信小程序说,“现在,从手机上随时随地都可以掌握烟叶生产情况,不需要去晾房,手机一点门窗就自动打开了,非常方便。”
五龙池村今年引入数字化系统,实现大棚内温湿度实时监测调控,有效提高了育苗标准化程度。
智能农机无人精准作业、无人机空中施肥喷药、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品质设施农业,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添智赋能”,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记者 孟建锦 实习生 刘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