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丹江口水库库岸线,民警操控归巢式无人机升空巡查,画面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这种无人机续航时长50分钟,飞行10公里后自动返航充电,主要用于丹江口水库岸线和入库支流的日常巡护。
“去年我们升级了全天候三维管控体系,形成空中、陆面、水上24小时三维管控‘千里眼’,发现并整改隐患21处。”丹江口市公安局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大队大队长赵长波表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核心水源区,保水护水是天大的事。通水10年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近年来,十堰坚持把守好一库碧水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入库水量保障、水质管控、水源涵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上狠下功夫,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系统治水。同时,还运用卫星、无人机、AI等手段守水护水,不让一滴污水入库。
绿色是服务建成支点的鲜明底色。十堰坚决扛起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十堰,推动实现绿色崛起。
4月3日,在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宽敞整洁的智能化工厂内,饮用水、果汁汽水、鲜榨果汁等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绿色健康的纯茶饮料“丹茶”、口感清润的饮用水“丹泉”、承载几代国人记忆的“北冰洋”橘汁汽水饮料在这里下线。
“我们想让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知道,丹江口不仅有好水,还有好橘。”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表示,依托丹江口好水、好橘、好茶三大优质原料,一轻(丹江口)食品产业园去年实现产值约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依托一库碧水,我市大力发展水经济,培育出了“武当山水”“水源地”等地方品牌,招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燕京啤酒、VOSS等30多家知名水企到十堰投资建厂,初步形成了“源头活水—纯净水—功能饮料—食品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2024年,我市水经济产值达到400亿元。
十堰好山好水好生态,是出产优质农产品的沃土。
“4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正在赶制一个300吨的订单。”在湖北郧康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龚明新介绍,一季度接到2000万元订单,同比增长60%,目前已排产到年底。
我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让更多十堰优质绿色农产品跨越山海、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武当山茶、房县黄酒、郧阳橄榄油等产品畅销北上广深等国内城市,香菇、木耳远销韩国、日本等国。我市依托广阔山林,充分发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用,积极拓宽兴林富民路径,林业经济产值超过420亿元,带动69万人在林间增收。
同时,推动文化与农业跨界融合,深挖武当文化、汉水农耕、诗经故里文化,着力打造武当山珍、武当山茶、房县黄酒、丹江鲌等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完善农产品“从标牌到品牌、名牌、王牌”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型。
“市财政每年给七大重点产业链各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左右,重点支持市场主体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让十堰‘山货’成为叫响全国的‘抢手货’。”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肖旭说。
在投入真金白银强龙头、拓市场、延链条的同时,十堰还在树品牌上下足功夫。2024年,全市新增“两品一标”数量297个,有效使用“两品一标”总数达370个。房县黑木耳、竹山茶叶、郧阳橄榄油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予以推介的优质地理产品。十堰重点产业带动全市35.7万户农户稳定增收,农业产业链真正成为农民的增收链、致富链。(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