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让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政务

2025-04-17 00:00 来源: 襄阳日报 周锴 王世翠 张丽 余子威
【字体: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要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

  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乡村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为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特色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机遇;职业院校积极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自身助力乡村振兴找到了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赋能,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让乡村“有人力、有智力”。

  近年来,襄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同时,促进职业教育质量跃升,绘就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美好画卷。

  建强涉农专业  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3月26日,一堂农旅融合课在襄州区峪山镇田间地头开讲。教学内容以“田园、村落、池塘、果林、河流”为基底,植入创新理念和丰富业态,可以为打造集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乡村休闲游憩、研学教育、乡村文创等于一体的复合型近郊乡村生活综合体验区提供思路和方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的学生们通过文化体验与产业参观调研,探索红色旅游、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在南漳县李庙镇傅家坪村,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的学生们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帮助村民宣传和销售猕猴桃、蜂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

  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依据乡村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配备、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做到“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学院采取“专家带队+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组织学员到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观摩交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依托行业龙头打造国家级专业,与“世界500强”中粮集团、“中国500强”大北农集团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牵头全国数智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学生兼具学习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目前,该学院已建成国家“双高”计划同步建设专业群,拥有省示范、教改、特色专业3个、专本连读专业1个。

  在襄阳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智投汇文综合高中、襄城职高、襄阳科技职业学院等学校的学生展示了学习成果,内容包括无人机农业植保、果蔬嫁接等。

  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开设了农林牧渔、食品药品、粮食、旅游、文化艺术等专业;19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涵盖财经商贸、医药卫生、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土木建筑等57个中职专业。

  夯实人才根基  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2007年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承接湖北省委组织部“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为襄阳、随州、十堰培养扎根乡村的基层村官和致富带头人。

  “我们采取‘在校创业培养、离校跟踪服务’的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并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院长赵劲松介绍,学校积极对接优质资源和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学生发展,让这批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有所作为、带头致富。

  如何让辣椒生产、加工、销售实现智能化?带着这一疑问,2019年,杨利华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并与学校共建汉江流域辣椒产业研究院。杨利华负责建设基地、组建合作社;学校派出专业团队,搭建具备生产管理、鲜椒溯源以及专家在线答疑等功能的智能化“一站式”服务平台。经过努力,他们选育出“襄湘辣”优良品种,一年可收获三茬,亩产可达2500公斤。凭借着卓越的贡献,杨利华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襄阳时代楷模”等。

  截至目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培训、培养农民大学生6300人,覆盖全市76个乡镇2315个行政村。这批学生共创办各类经济体7200家,带动30多万名农民就业创业,带领56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新增农业产值30多亿元,其中的432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湖北文理学院于2018年启动“双百行动计划”,组织100名博士、教授对接100个村和企业,开展科技文化服务。该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平乐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古村落调研、测绘和申报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南漳县板桥镇雷坪村、古井村、新集村、天鹅池村以及东巩镇祝家湾村等传统村落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工作不仅保护了襄阳市乡村历史建筑遗产,还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仅去年,南漳县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为帮助襄城区尹集乡白云村壮大集体经济,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民宿、农家乐、咖啡馆以及统一改造民房等手段,打造“白云间候鸟小镇创意文化园”,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做实智力支撑  科技特派员成为家中客

  不误农时不负春。春日的襄阳大地上,农机轰鸣声与科技特派员和种植户的交谈声交织,一幅科技赋能农事的春耕图景徐徐铺展。

  在襄城区欧庙镇张东村蔬菜种植基地,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来自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市级科技特派员瞿宏杰教授,带领团队为该基地员工和附近种植户开展现场培训。

  “瞿特派员,这些种苗多久浇一次水,对光照有什么要求?这个季节该怎么预防莴苣霜霉病等常见病害?”种植户王俊文连连发问,瞿宏杰耐心解答。

  “瞿宏杰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只要我们有需要,他就会来帮忙。”欧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曹邦杰介绍。今年春耕,市级科技特派员再次“组团”下基层,对农户进行培训。

  2023年,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襄阳职院站)正式成立,这是目前唯一一个设立在高职院校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襄阳正以科技之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襄阳职院站)已成为推动襄阳特色产业发展的“智慧引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代涛介绍,该工作站紧扣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组建涵盖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专业服务团队,40余名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先锋”身份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襄阳职院站)每年开展种养技术培训300余场次,提供技术咨询5000余次,其专业服务团队指导的麻坪村“共同缔造”项目通过省级示范村验收;小沟村田园综合体获批省乡村振兴局立项;峡峪河村民宿旅游项目获得政府资助与社会资本支持。

  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襄阳职院站)牵头组建5个农技小院,推动红叶石楠等10个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帮助襄阳黑猪、襄麦冬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把保康县柴胡基地打造为鄂西北药谷;推动欧庙镇麦冬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帮助卧龙镇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山药种植基地;助力紫金镇花园村跻身“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行列。

  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小学教育全科教师订单班,为南漳、保康、谷城培养乡村教师467名;承担全省“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培养近1000名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