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旧育新”推动湖北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8-09-19 10:10 来源: 湖北日报
调整字体

  “调旧育新”推动湖北工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强调,要抓细抓实工业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省政府明确要求,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抓实抓硬抓工业投资,确保工业稳定增长。

  湖北工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建立起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全国产业基地,多个产品产量全国领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思想,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4月16日,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鄂政发〔2018〕16号)。

  围绕稳定工业增长、加快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立足于三个着眼点进行了3年发展规划。一是着眼于抢抓新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二是着眼于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着眼于为今后工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问:我省制造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答:我省将强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落地生根,到2020年湖北制造业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此,建立强有力的“双九双十”行动推进机制,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九大工程和10个重大项目包,逐一明确责任单位,一个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包由一个厅局牵头,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定期督办考核。

  同时,加快建设武汉市“中国制造2025”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建成、二期三期启动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园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调度和服务保障,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使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形成筑底回稳的良好态势。

  推进“僵尸”企业加快关停并转,全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0%左右。

  牢牢抓住新增长点培育,每年培育新增产值过亿元的增长点600个以上、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30个以上。

  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有效工业投资,我省如何推进?

  答:“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扎实推进,每年实施技术改造工业企业不少于3500家,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不少于5000亿元。每年滚动实施百项重大技改示范项目,集中力量支持骨干企业稳产增产扩产、延链强链补链。

  与此同时,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工业稳增长的“定海神针”,重点在改革盘活存量、招商引进增量上下功夫。建立全省工业投资重大项目储备库,分市(州)制定重点产业链招商路线图,每年引进补链、延链、强链项目不少于100个;积极对接央企和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布局百万吨级烯烃及芳烃、芯面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力争每年新开工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投资项目300个、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30个、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5个。

  问: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我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何具体规划?

  答:3年内,我省将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潜力产业,超前谋划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以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终端产品、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网络通信服务、数字安全等领域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推动遥感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挥信息光电子技术研究院和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作用,打造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首台(套)、首批(次)产品的保险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壮大。

  鼓励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研发技术机构,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设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业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问:我们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其竞争力?

  答: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提升市场主体能级,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17000家;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和咨询诊断平台,培育1000家细分行业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加大力度培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区域工业经济生态链和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企业达到2家至3家、过500亿元企业达到5家至8家,每个市(州)都要有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800家,达到8000家。

  同时,引导企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轨道转变。实施工业千项精品工程,3年内完成1000家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比对工作,指导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诊断和对标创新,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问:融合发展、绿色转型,我省绿色制造产业如何寻求突破?

  答:我省将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仓储),培育10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和中部数据交换中心。加大力度推进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带宽光纤网络接入,实现武汉市和重点市(州)主城区5G全覆盖。

  贯彻“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打造和培育50家绿色示范工厂、5家绿色示范园区,绿色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

  全面推进危化品企业搬迁,2018年底前全面启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化工园区外的所有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3年内完成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改造,在搬迁改造中实现搬大搬强。

编辑:毕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