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武汉科教

珞珈山两万学子夜会俞敏洪

2009-09-06 08:59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楚天都市报)(记者 朱玲 大学生记者 刘辛未 通讯员 廖世刚) 三次高考,他才进入北大;五年大学,他过得寂寂无名,成绩一般,还曾因病休学一年;
  一番创业,他成为自己人生信条中的大树——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他、走近他,他能给人一片绿色……
  他就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昨晚,他应邀做客本报第9期“高校大讲堂”,在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场与两万余名大学生和市民,分享了他的大学生活和人生经验。


  一股“牛”劲
  挑着扁担进北大不甘人后

  挑着扁担走进北大,俞敏洪被当成上门推销的。面对出身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同学,俞敏洪曾经心生绝望——也许奋斗一辈子都无法拥有他们已经拥有的一切。大学一二年级,俞敏洪的精神支柱是追赶同学,直到大三那年一场肺病将他击倒。“从那以后我完全改变了,觉得活着就挺好。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最低标准,保证大学毕业拿到毕业证书,能分配到工作。但我并没有放弃努力,结果反而获得一个更加开阔的心胸。”俞敏洪说。
  到了大四,俞敏洪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他知道比聪明比不过同学,但他有一股“牛”劲,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俞敏洪重温了他在毕业典礼上说过的话:“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还是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靠着这种心态,俞敏洪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到北大然后又走到了今天。


  博览群书
  大学读了八百多本书

  大学时光被俞敏洪誉为“应试教育下最美好的时光,终于不用只为了考试去读书”。俞敏洪建议大学生抓两头,一是选一个喜欢的专业去学,二是多读书。
  由于高考时英语成绩好,俞敏洪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我知道这个对我是有用的,人在大学里总要想办法做到在某个领域比较顶尖。”后来,俞敏洪的好多同学都成了海归,他发觉此时再比英语已经比不过同学了,于是做起了减法,“压缩压缩再压缩,只研究词汇。”他鼓励大学生,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到底,专业能力是今后就业的起点,从这条溪流,才能慢慢扩展,最后成为奔流的大河。
  刚进北大,俞敏洪没有看过四大名著,更不知道黑格尔、康德是谁,所以看到同学们读书就拼命追赶,结果大学里读了约八百多本书。他曾反复读《西方美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把《三国演义》看了13遍。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是“以半本《论语》治天下”,俞敏洪则是“一把广告刷打天下(四处刷贴招生广告),一部《三国》来治校”。
  除了精读几本书,俞敏洪对泛读的体会很深,“可以读过就忘,跟没读过总是有区别的。至少别人谈论时,你可以在旁边说‘我也读过这本书嘛’,自信就出来了。”
  直到现在,俞敏洪还保持了这种习惯:读书时拿一支荧光笔,看到漂亮的句子、精彩的思考和可以引用的话语都划下来,再把划过的句子做成笔记,带在飞机上翻读。“不读书思想就单薄,单薄就影响事业发展。”在俞敏洪看来,人的底蕴包括读过的书和人生阅历、感悟,阅历可以从岁月中沉淀,读书也只能靠日积月累。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