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政策帮扶纾病苦 勤劳致富勇自强——新洲区仓埠街盛咀村贫困户李清梅脱贫故事

新闻中心 > 人文新洲

2020-09-27 14:5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她,杂乱的头发、黑黑瘦瘦,一副饱经沧桑、轮廓分明的脸庞。她,个子不高、却倔强执拗,从不服输。她,衣着朴素,脸上却总挂着自信和善的微笑。她就是新洲区仓埠街盛咀村家喻户晓的脱贫先进户——李清梅。

  “从前,贫困的时候最愁的就是挣不到钱。如今,我想的是如何把鱼养大、卖个好价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新洲区仓埠街盛咀村,一个处于倒水河边的小村庄。水涝灾害频繁,耕地面积狭小,村中老龄化严重。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以前,李清梅秉承着农民祖祖辈辈的勤劳俭朴、艰苦朴素的品格,守着农民的本分,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坚守着土地、依靠着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她没有离开过这个生她、养她的农村,这是她的根。

  若不是因为经营水产养殖失败,她的故事可能和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农民的故事一样平凡。而后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脑瘤。巨额的医疗费用、小孩读书、养殖失败欠债,家庭的贫困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瞬间压垮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2015年,武汉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活动,脱贫摘帽攻坚在盛咀村正式打响,李清梅被评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医疗帮扶解决困难

  一直以来,医疗支出是李清梅家最大的负担,正值盛年的丈夫林新秋由于疾病的困扰无法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反而是家中最大的负担。生活的贫困、心理的烦闷时刻在考验着这个普通农家的承受极限。

  党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医疗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户贫困户,“免除医保缴费、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流程、补充医疗保险”,对于重症和慢性病更是给予重点关注。过去一年上万元的医疗支出,现在已经被压缩到1000元以内,极大地减轻了生活的负担。前不久,患病的丈夫到医院做了手术,5万多的费用自己只承担了几千元。丈夫的病好了,家庭的负担消除了,现在丈夫在外打工每年也有3万元的可支配收入。

  发展产业增强信心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聆听着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各类政策,感受着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亲切关怀和无私帮助,李清梅在思考:不能单纯依靠田地生活,只有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计。结合盛咀村地理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但是一想到之前养殖失败的惨痛教训,李清梅就心有余悸。水产养殖虽然收益可观,但风险大、市场波动剧烈,自己的养殖技术也不成熟。就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来到她的家中,在了解到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后,村书记和帮扶责任人马上联系村中的水产养殖能人和有关专家上门为他做一对一辅导。这一举动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她下定决心付诸行动。扩大鱼塘、购买饲料、种植鱼草……那段时间她一心一意地在鱼塘和田地里忙,儿子有时候还帮她打打下手。

  养鱼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辛苦活,李清梅虽然生活在农村,天天和鱼打交道,但大规模养鱼还是心里没底。

  在养殖初期,她遇到了不少困难:鱼塘缺氧,她不知道原因;鱼不吃食,她无从下手……为此她认真钻研养殖技术,请教水产专家和养殖老手,很快,她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养鱼方法。工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底,李清梅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越过贫困线成为村里的脱贫先进。

  “你们看,这是一年的养鱼收入,足足有2万多元。”这比在外打零工好多了,不仅收入稳定,而且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正在读书的小孩。

  小康生活近在眼前

  发展产业脱贫增强了李清梅的信心,依靠养殖业致富就成为她的新目标。

  2018年,李清梅一家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武汉农商行的帮助下,申请到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

  她看准时机扩大鱼塘养殖规模,丰富养殖种类。“去年我养鱼除去成本赚了近2万元,现如今我想扩大养殖规模,再多流转一些荒地”。除去发展自己的产业,今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李清梅在村集体中谋得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天清早就开始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每月又新增了几百元的收入。

  每天奔忙于自家的鱼塘、田地和村集体,虽然辛苦忙碌,但她却很满足。“现在孩子大了,读书紧张,丈夫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养殖业发展喜人,日子就像地里的芝麻开花节节高。”

  爽朗的笑声、清晰的思路,如今的李清梅再不是当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看着太阳过日子的贫困户了。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明显改善的生产生活环境让这个曾经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焕发生机。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户,一路走来,“依”的是精准扶贫政策,“靠”的却是自身坚定的发展信心。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困。扶贫,关键在于扶志,只有努力奋斗、积极向上,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编辑:陈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