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短信革命已经来临45至54岁人发收短信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10-12-09 14:56 来源:
【字体:
(羊城晚报)怀疑短信革命已经来临的人,请看以下数据:媒体研究公司发现,13至17岁的年轻人平均每月发送和接收3339条短信──每天超过100条。成年人也不甘示弱,45至54岁的人一年大约平均发送和接收的短信数为1292条,而这只是2010年的数据,较一年前增加了75%。

  在短信爆炸的背后是我们对手机看法的根本性转变———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无关紧要了。

  最近一项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到:你们对手机通话和发送短信的态度是什么?结果发现:学生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尽量花最少的时间、用最短的闲聊来传递信息。手机最让他们喜爱的地方在于,他们可以通过手机与他人联系;而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可以通过手机联系到他们。

  成年人短信使用频率大大增加,部分原因在于社交媒体在流行。规定每次发帖字数不超过140个的微博网,也在培养并强化人们通过简短文字进行沟通的习惯。Facebook和许多的微博网站还为忠实用户设置了短信提醒功能,每次有新消息发布都会发送一条提醒短信到用户的手机上。

  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短信”的日益流行也可行得通。对运营商而言,短信比传统的移动通话传输花费要低,因此用户使用起来也要更经济。以目前市场上较为实惠的一款通讯套餐为例,发出一条短信不到0.1元,准确地说,低至7分钱;而打一个市内电话,大约需要0.13至0.29元,跨省通话则要0.39元。

  短信──也称为SMS(短消息服务)──比手机通话占用的带宽少,花费自然也比较低。短信的内容非常简短,因此经常比电子邮件更难传递发信人的语气和情感。我们发送的短信越多,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学家和研究人员说,短信的应用正超过对话,它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的交际方式———我们依靠短信来传递较难处理的信息;我们想要避免眼神接触时会紧盯手机。

  21岁的瑶会是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她和朋友几乎从来不打电话。她说,如果我给别人打电话,那一定是情况紧急,不然的话,打电话会显得冒失无礼。

  为了加强管理,现在,各个中小学校也学会用短信与家长们保持联系,“校讯通”每天传递着孩子们当天在学校内的学习情况和作业任务。只要有条件,家长们也为孩子配备手机,校门外,他们静静悄悄地发送短信,以便和在学校内的孩子们保持联系。

  2003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签约赞助了“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该节目的观众通过向指定号码发送短信的方式来投票。AT&T公司的柯林斯表示,“美国偶像”节目推动了短信的流行。

  据《羊城晚报》一篇报道:现15岁的美国女中学生朱莉·津格泽睡觉时也要带着手机。母亲帕姆查阅女儿的手机通信清单时,发现朱莉有一个月共收发6473条短信。这一吃惊发现让帕姆有点愁。其他一些美国父母可能会有类似感受,因为统计数据显示,持有手机的美国十几岁青少年平均每月收发短信超2200条。“短信一代”那“没有短信我会死”的表白,愁煞美国上一代。

  著名媒体研究公司尼尔森就对6万名手机用户的账单进行了分析,发现:成年人在2010年度每月平均拨打和接听188个电话,较三年前同比下降了25%,每月平均通话时间比2009年缩短了5%;18至24岁年轻人的通话时间则缩短了17%。

  由于人们在手机上快速有效地输入信息还是存在困难。2005年,一位名叫西米诺夫(James Siminoff)的企业家尝试把短信和语音结合起来。他创建了PhoneTag服务,可以把语音留言转变为文字信息。西米诺夫说,他的研究发现,语音留言从录下来到收听有5个小时的延迟。他说,找到并收听一段30秒的留言需要花费1分钟,但是“浏览”一段30秒的语音留言大约只需5秒钟就可以了。他认为,在数字生活时代,语音留言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思维方式了。

  当然,打电话永远不会完全地成为过去式。生意人和其他的专业人士依旧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电话沟通。研究人员说,人们更有可能在项目初期使用以短信息为主的沟通方式。当有多种选项需要考虑或者需要做出有约束力的决定时,打电话就派上用场了。

 

 

 

责编:陈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