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老人手写160万字小说 10年用200多支毛笔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11-04-21 15:57 来源:
【字体:
(南京日报)“一支笔饱蘸风霜雨露,4部书汇融苦辣酸甜。”昨天上午,78岁的(南京)兴隆街道仁河社区居民任宣面对着朋友送来的这副对联,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花了10年时间,用毛笔写了4部总计160万字的小说,其中第一部《上海寻梦》昨天终于正式出版了。他对记者说:“我就想着,再活几年,看着剩下的3部都出版,此生就无憾了。”

  只念过4年私塾,但一生热爱文学

  任宣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小时候只念过4年旧式私塾。但不长的读书生涯,给他开启了文学之门。“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练毛笔字的时候,选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感觉特别幸福。”任宣说。

  因为热爱,他自己也创作了不少诗词,“文革”中还因此受到迫害。“不过没有这段经历,我就不会遇到一位高人,他文学造诣很高,诗词歌赋张口就来。我叫不出他的名字,但一直记着他对我说的‘小任啊,你要努力读书,文化不仅要积累,还要传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在心里打腹稿,想写小说。”对他文学道路有巨大影响的还有著名作家张雷,是他在新疆“支边”时结识的:“张雷是我的恩师,教会了我如何写作。”

  10年手写书稿,摞起来齐胸口高

  从上新河供销社退休后,任宣有时间就专心进行文学创作,“我要把在心里憋了一辈子的话都写出来!这是我的责任,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人。”

  10年岁月里,任宣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简陋小屋中奋笔疾书,用秃了200多支毛笔,终于完成了4部总计1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寻梦》、《边城风雪》、《囹圄》和《金陵月色》。这4部小说以1946年至2001年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再现历史的变迁与人生奋斗的“四部曲”。主人公陈柯原型就是他自己。

  因为用毛笔写作,每修改一次就要全部誊清一次,4易其稿之后,书稿摞起来齐胸口高。老人身体也不好,常常伏案之后站不直,但他乐在其中。至于为何坚持用毛笔写,“因为用毛笔才有灵感。”老人笑着说。

  寻找出版社屡屡遭拒,差点砸锅卖铁自费出版

  书稿完成后,任宣并没有想过出版的事,只觉得完成了一桩心愿。但在亲朋好友以及一些作家朋友之间传阅后,所有人都对他说:“这么好的小说,你怎么不出版?”

  于是,他和老伴背着厚厚的书稿,踏上了漫漫出版路。两三年里找了几十家出版社,都被拒绝了。最让他难受的是一次一家出版社问他:“你够级别吗?是什么职务?”他惶恐地说:“我只是个草根……”

  找出版社无门,家里人想帮他自费出版,每部小说要三四万元。女儿对他说:“爸爸,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帮你出书。”任宣告诉记者,听到这话心里特别难过,“女儿女婿都下岗了,哪里能让他们出这么一大笔钱啊。”

  幸运的是,中山文学院院长、南京远东图书中心总编辑陈德民得知老人的困境后伸出援手,第一部《上海寻梦》得以正式出版,接下来两三年间,其余作品也将由该出版机构陆续出版。

 

 

 

责任编辑:陈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