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北京城中村设施止步农业社会 居民生活靠收房租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11-05-03 17:19 来源:
【字体:
(北京晚报)昨天的阳光格外好,朝阳区熏皮厂村村民老侯搬了把椅子,坐在村口看乡亲们搓麻将。一抬头,“华贸中心”三座摩天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那楼现在卖多少钱了?”老侯有一搭没一搭地问。

  “问那干什么?你买得起?”邻居老马白了老侯一眼。

  熏皮厂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这个现在只有6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被夹在长安街和通惠河北路之间,隔着长安街,村北面就是华贸中心。在CBD这个摩天大厦林立最具现代化色彩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只有平房的小村子。

  其实,北京城里还有很多的“熏皮厂村”。这些城中村,距离北京城市中心地带虽然咫尺之遥,但被挤压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无闻,毫无生机。用老侯的话,“就跟最近发生火灾的旧宫南小街三村一样,也就是出了事了,才有人知道,现在,有几个人知道我们这个村?”

  记者昨天走访了北京市东四环附近几个隶属于朝阳区的城中村——熏皮厂村、高庙村、前祁家庄村、陈家村。

  发现这些城中村共同的特性:基础设施落后,安全隐患难除,流动人口众多,经济来源贫乏,留守居民老龄化,没有生机。住在这里的居民,谁也不想因火灾这样的意外而出名,他们想得到更多关注,从而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

  设施

  止步在农业社会水平

  无论用百度地图还是谷歌地图,搜索“熏皮厂村”都毫无收获。这个地处东四环内,长安街南侧黄金地段的小村子像是被人遗忘了。在村对面“新光天地”里闲逛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小城中村的状态。

  “这村子啊,原先一直能到郎家园那里,后来搞建设,修京通路,修那些个楼盘啊,现在只剩下这么点了,就60多户人家。”老侯说。

  和周围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相比,这个已经没有农田的小村子,基础设施水平还停留在农业社会水平。

  “这儿没有通暖气管道,自家用煤烧土暖气,也没有燃气管道,都用煤气罐子。”已经50出头的老侯说,自他记事起,村子就是这个样儿,现在基本没什么变化,“除了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

  熏皮厂村有个挺新的公共厕所,但这表明,这里的居民家里鲜有抽水马桶。村子里的现代化设施鲜见,小平房顶上支着的卫星电视接收器可能算先进的设备了。

  村里小路两边停着不少小轿车。经询问才知道,这些小车绝大多数不属于村民,而属于附近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自从北京市中心区域上调停车费后,有些眼光独到的白领就把车开进了村子。这里不收费,还避免了停在路边被贴条的风险。

  这种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在记者走访的其他几个城中村也都存在,这几个村子普遍没有通暖气,没有燃气管道,没有抽水马桶。十八里店乡的前祁家庄村,这几天有线电视也停了。“我们村的有线电视停了已经四天了,到现在也没有修好。”

  前祁家庄村的村民要给煤气罐充气的话,还得骑车去西南边的十八里店桥,或者东北边的小武基村。

  一到夏天雷雨多的季节,前祁家庄村麻烦更多,因村里没有下水管道,排水系统是用了几十年的小水沟。平时排放点生活污水没问题。可雷雨来了,这些小水沟全部都会堵死。一位村民保留了2009年8月的一场大雨时的照片,当时村子瞬间变成泽国,雨水混着污水,没过膝盖。

  安全

  漂亮围墙里藏个村子

  在朝阳公园这片北京的热门居住区,人们的目光总是被棕榈泉这样的高档住宅吸引。很少人知道,在棕榈泉东,四环东侧辅路边,有一个叫高庙村的村庄。

  高庙村不被人注意很正常。如果驾车从四环上经过,司机很难看到这个有数百户人家的大村子。即便是骑车从辅路上经过,也几乎看不见高庙村的存在。村子与四环路之间,隔着一圈漂亮的围墙,围墙东边是片小树林,小树林约有十几米宽,小树林再往东,就是高庙村密密麻麻的低矮瓦房。

  高庙村前几年经过了“现代化装修”,村周围建起围墙,还有几个装饰一新的村门楼。但从高大的村门楼走进去,发现里面依然是个典型城中村。

  村子不小,小胡同交错纵横。村西头,郭大爷和朱大妈正靠着院墙聊天。他们眼前是个正在施工的小工地,房子正在打地基。建筑材料随意放在路边。原本就开不进机动车的小胡同,现在连人力三轮车进出都有点困难。

  记者问郭大爷——有没有担心过,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挤不进来?郭大爷嘿嘿乐了,用手里的拐杖指了指天空,开起了玩笑,“我们这儿?高级!不用消防车,我们这儿救火都是用直升机的!”

  记者走访的其他几个城中村,都处在交通要道边。熏皮厂村北是长安街、南是通惠河北路、东是东四环。前祁家庄村在博大路、东南四环路、京沪高速(G2)形成的夹角处。陈家村则在东四环和京哈高速(G1)的交角处。

  消防车借助这些交通要道可以顺利抵达村口。但是,城中村的建筑缺乏规划,屋与屋、院与院的间距狭小且不规则,这无疑给深入到村子中的消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人口

  常住人口200 流动人口1000

  据4月13日《半月谈》报道,“近年来,在大兴区黄村、西红门、瀛海、旧宫和亦庄5个镇,形成了90余个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倒挂村,有的村流动人口甚至达到了常住人口的10倍。”“据统计,近5年来大兴区80%的案件发生在这些地区,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80%暂住在这里,被侵害的对象80%也是暂住在这些地区的流动人口。”

  在前祁家庄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里的常住人口大约200人,流动人口大约有1000人。其他几个城中村,暂时无法统计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详细比例,但是据村里居民反映,流动人口肯定要比常住人口多。

  前祁家庄村村北有几家家具厂,村南有些正在新建的楼盘。村里住着很多在家具厂、建筑工地打工的流动人员。来自河南的建筑工人小杨不但把媳妇、孩子接来住,今年把父母亲也接到了前祁家庄村。一家人都在村里租住平房。“有家里人在身边,就感觉在北京有个家了。”小杨说。

  前祁家庄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只停留在挨家挨户对防火、防盗、防煤气泄漏等问题的提醒上。他们暂时还找不到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

  经济

  租房 还是靠租房

  城中村里流动人口众多,是被这里廉价房租吸引。常住人口,将自己的住房大量出租。城中村的房租,要比附近居民小区的房租便宜很多。

  以熏皮厂村为例。这个隶属于高碑店乡的小村落,小单间的租金只有三五百元。比起周围华贸公寓、SOHO现代城、后现代城等高档小区动辄数千元的月租金,显然实惠很多。

  记者走访的几个城中村,居民们的经济收入绝大多数是靠收取租金。这些村子里随处可见租房小广告,有的用打印的小纸片,有的手写在纸上,有的直接用粉笔写在自家院墙上。依靠吸引流动人口来租房,村民们再发展一些周边配套的小生意。

  熏皮厂村的刘大姐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家里是务农的,村周边都是地。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地没了。有些村民的农村户口转成了居民户口,在1998年一次性得到一笔经济补偿。有些村民进入附近工厂上班,但是因为工龄短,工资和退休金都不高。出租房子,成为他们最直接、也最可行的改善经济条件的渠道。

  与其他几个城中村相比,陈家村要好一些。村子里有一些建材市场、汽配城、4S店,这些企业都需要向村子里交租金。村里就用这些租金,给留守在村里、又给村里干点活的村民发工资。做行政工作、保洁工作、治安巡逻的都有工资。

  未来

  拆迁 等等看吧

  记者在这几个城中村走访时,很少见到说北京话的年轻人。

  在陈家村负责治安巡逻工作的胡姐说:“现在的孩子,谁还愿意在这村里待着啊。都出去干活了。”

  胡姐透露,村里也想留住年轻人。在村里做做行政工作,就给发千把块钱的工资,但这对现在的年轻人,吸引力太低。“孩子们都愿意出去打工,挣三四千块钱,再花钱租房,也不愿意回来了。都觉得城里好啊。”胡姐几乎是下意识地,将自己排除在“城”外。

  留守的老人,处于闲适的状态,遛遛弯儿、搓搓麻。生活开销,基本可以由房租支撑。村里来来往往忙碌着的,大多不是本地人。在采访中,但凡被问到未来、规划、发展之类的问题,城中村的居民们都会回答,“等着看看拆迁吧。看乡里怎么说。”

  熏皮厂村的老侯说,自己已经淡定了,因为前几年老有拆迁的消息,可老也没见进展,如今也不着急了。“这说不定哪天村头就贴通知了,都说不准的事儿。可有时候也想啊。真住进楼房了,能习惯吗?物业费、水电费,能承受得起吗?”

 

 

 

责任编辑:陈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