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大批老人离乡成"老漂族"无医保无朋友很孤独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11-05-20 10:19 来源:
【字体:
(南方日报)子女已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们却离开家乡,动身前往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帮着料理孩子和孙子辈的生活。当大批老人到达城市,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案例一

  “老漂族”典型样本

  记者采访了一位从安徽来到北京帮着照顾孙女的李阿姨,她的儿子在北京某大学附近经营一个小店。儿子和媳妇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刚上学的孩子,不得已只有把老妈从家乡叫来北京,帮着看看店,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雇不起保姆啊,再说他们哪有自己的爸妈细心周到。”儿子这样说道。

  而初来北京的李阿姨,刚到大都市的新鲜劲儿很快就过去了,取而代之的巨大的孤独感,每天早晨早起给儿子媳妇准备好早饭,接着送孙女去上学,然后还得赶去菜场买菜回来给儿子和媳妇准备午饭,下午才有了自己的空闲,可是却面临着完全陌生的环境,不愿出门,又没什么朋友,只好去儿子的小店里帮忙看看店。

  这些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园来到异乡,面临着当地的语言、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不同等诸多问题。因为听不懂方言,一人外出又对大都市人生地不熟,他们大多就在家、菜市场和孙子的学校附近转圈,生活也仅仅围绕着家庭和孙子打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可言,异常单调;每当与媳妇或是女婿意见不合,老人们还得默默忍受。因而即使孩子们能够让“老漂族”们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些老人依然要忍受精神生活的匮乏,没了熟悉的交友圈子和生活环境,有些老人们只得封闭自我,仅仅依附于儿女的家庭。

  网友声音

  楚天时报李维富:在小区门口,一个佝偻的背影推着一辆婴儿车,不知是该向左还是向右,犹豫片刻,干脆将车推回了家。行走在黄石大小社区里,时不时会碰到这样的背影,难以迈开走出大门的哪一步,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这个城市,他们是为了孩子和孙子,从家乡“漂”到城市。这些老人背井离乡漂泊在外,被称为“漂族爸妈”。

  fufu晴天:60岁的妈妈生平第一次上班了,尽管只是普通的保洁员,也特别兴奋,每晚回去都要兴高采烈地向我叙述她繁忙的一天。看着她那种又像回到了年轻时被社会认可的感觉,默默祝福她身体健康,能在工作中找到老人的快乐!刚在网上看到“老漂族”,其实就像我妈妈和爸爸这样的,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孤独”,“很封闭自己”。现在看见妈妈这样,不在乎有多少钱,只要开心就好,我也了了一心愿。

  Silvan77:父母就是老漂族,同亲戚朋友都靠QQ视频沟通了……

  林紫心理V:母亲节就要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老漂族”——— 那些为了给子女带孩子而“漂”在都市中的妈妈们。问我子女该如何帮助老漂族减轻孤独感,我说,方法之一是:每天回到家,不仅要抱抱孩子,还要抱抱妈妈;不仅问“宝宝今天乖不乖”,还要问“妈妈今天累不累?”——— 人类,非常需要心灵的反哺。

  而记者身边另一些“老漂族”,生活状态却有所不同。住在番禺的朱阿姨和齐阿姨都是因为想要陪伴女儿来广州生活,她们的女儿还没有怀孕,把她们接过来住主要是为了陪伴她们。这两位阿姨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外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所以尽管女儿女婿的工作非常繁忙,她们也没有感到被冷落,反而有了自己的社交圈。

  据说,住在丽江花园的齐阿姨是北京人,但是她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南北差异。她每天早上起来在江边打太极拳,那边有专门的老师在教,进步很快,让她感觉到很有乐趣。然后上午回家准备午饭,和女儿女婿吃了饭之后,她稍微睡一会儿,下午又去参加小区的合唱团。晚上则是跟其他大妈大婶一起,在小区广场跳健身舞。每天生活都很规律,也很健康。齐阿姨的女儿表示:“我一开始还怕她无聊,寂寞,结果现在她比我过得还要充实。”

  住在旁边另一个小区南浦海滨花园的朱阿姨是四川人,年轻时就是当地的文艺积极分子,退休后也参加了家乡的中老年艺术团。来广州之后,她又参加了小区舞蹈队,并且很快就成为队里的主力,常常让女儿给她下载各种舞蹈的网络视频,学会之后再教给其他队员。过了半年,她又被一个更专业的舞蹈团体选中,经常被邀请到番禺某些公司开业、年会等场合表演。“没有什么出场费,有时候就送点鸡蛋、牛奶和小纪念品,但是觉得很开心,因为结识了很多朋友。”朱阿姨表示,一起表演的都是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不少人素质很高,谈吐不凡。当她要暂离广州回家时,大家都非常不舍,不让她走。

  案例二

  “老漂族”溯源

  “老漂族”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与国外的父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不同,虽然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已成主流,老父母自可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是年迈的父母们依然觉得有义务“养育”孩子,至少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再加上和孩子甚至孙子生活在一起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老人甘愿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生活。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而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较十年前大为增加;同期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了13.26%,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数据说明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老漂族”的产生是我国当下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产物,也说明“老漂一族”不容忽视,作为子女更应该体谅、关爱为了照顾我们而来到城市的父母亲,抽空多陪老人聊聊天、逛逛街,关心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而社会应该更关心这一群体,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在社区工作、公共服务、社会救助和医疗卫生方面为这些离家在外的老人们提供更多方便。

  关爱老人

  “老漂族”的烦恼

  “老漂族”又称“漂族老人”,和老了退了休周游世界的浪漫遐想不同,“老年漂”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从此,做孩子的“后勤部长”和含饴弄孙成了他们的新工作,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背井离乡、生活单一、缺乏朋友、看病难等等成了这个群体固有的社会问题。

  远离熟悉生活圈,没朋友

  “这儿生活是比老家好多了,就是身边一个老朋友也没有,都没人能说上话。在老家多好呀,下午还有老邻居们一起聊天,打打牌。”不少老漂族都说过这样的话。对步入中老年的“老漂族”们而言,他们离开家也就离开了生活了数十年熟悉的社会环境,与原来的生活相脱离,一下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就连年轻人也要适应很久,更何况这些老人们,他们常常感叹:“除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挺快乐的,平时孙女上学儿子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就特别没劲。”

  老夫妻分隔两地,不放心

  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老漂族”都打算只漂个几年,一般到第三代上学就回老家,因此老两口就派一个“代表”进城来子女身边帮着照料,一般以母亲居多,父亲则在家留守。李阿姨家就是这样计划的:“我就在这儿呆两年,孙女再大点能自己去上学了我就回老家去,还是老家好。”而问及李阿姨的老伴儿,她显然有点担心:“老夫妻几十年了,都是我在照料老伴的生活起居,我来儿子这里了,也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那些和老伴分居两地的“老漂族”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一方面要照顾好儿子孙子的生活,另一方面还对在家里的另一半忧心忡忡,担心老伴吃不好睡不好。

  没医保,生病了怎么办?

  “老漂族”们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就是“看病难”。这些老人们在本地大都没有医保,看病、检查身体都要自掏腰包,因此他们最怕看病、更怕住院,昂贵的药价和异地报销让“老漂族”伤透了脑筋,甚至身体不舒服也瞒着不敢告诉子女。

  回家去还是继续“漂”,纠结!

  “老漂族”们对于城市里的新生活有着种种的不适应,又对家里的老伴放心不下,时时刻刻都想着回家去,但每每看着孩子们辛苦,他们又忍不住将回家的期限一次次延后。对于孩子们的苦衷他们也很明白,李阿姨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孩子们都很不容易,要拼命打拼,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物价房租什么都涨,工作那么忙,生活压力大,我们看着也心疼,如果我回去了,谁来帮他们照顾孩子呢?”

  “老漂族”如何自得其乐?

  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

  很多“老漂族”不快乐的原因其实和孩子有关,新环境的不适应再加上与孩子缺乏沟通,甚至一些来自农村的父母需要接受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等等这些都是“老漂族”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许多老人选择憋在心里不说,这样就更加深矛盾,造成心理不快,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吧,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主动融入周边环境

  记者走访了周围社区发现,周围有不少的“漂族老人”,“漂”龄最长的有十年,他们都表示刚来的时候都不适应,“后来没办法啊,只好自己找乐子,”一位“老漂族”这样说道。他们热衷于与周围的年龄相仿的老邻居们一起买菜、聊天、锻炼、串门,热心参与社区居委会的各种活动,逐渐有了一个新的朋友圈子,排遣了独孤的情绪。

  分隔两地要勤打电话

  对于那些扔下了老伴儿到孩子身边做“老漂族”的父母们,作为子女更应该鼓励他们与老伴儿多通电话常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老漂族”的爸妈自然能放心很多;老夫妻们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其实比孩子们的劝说有用得多。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老漂族”们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现在不少社区都开办起了老年书画班、舞蹈班、摄影班等等,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几样来玩一玩,在日常空闲时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准还能找到投缘的新朋友呢。

 

 

 

 

责任编辑:陈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