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不成销售额吃生苦瓜 理发师自爆练狠心
发型师在向顾客推销高价发型
“学手艺”变成“学说话” 客户上钩,“我挺有成就感”
刘洋仍然怀念入行时简简单单的理发店。2000年,在上海师大旁边的一家小理发店,他跟着一个老师傅和两个小师弟一起学手艺。当时,他只有20岁,还是个少言寡语、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
刘洋回忆道,在2000年,美发行业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技术”行业,他跟着老师傅学做发型和一些简单的染烫技巧。当时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拿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刘洋也能衣食无忧。没想到,3年后,这样的“清闲日子”戛然而止,生活中开始出现了各种“花样”。
大约在2003年,各种美发消费卡如一阵“妖风”一般席卷而入。这时,小店倒闭,他来到了附近一家新开的理发店,他的生活中不再有清闲的日子,而多了“消费卡”、“销售”等时兴的概念。老板告诉店员,推销一张消费卡,有60元左右的提成。
在他的印象中,新老板和原来的小店老板截然不同。新老板不再要求他们“学手艺”,而是鼓励人“学说话”。老板要求员工们每天早上8点到公司,列队、叫喊,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在员工会议上,老板一字一句地教人“学说话”,教怎么和客人聊衣食住行,乃至客户的宠物犬。当然,一切话题都会过渡到“买张卡吧”。
刚从外地到上海来的年轻人都很羞涩,刘洋结结巴巴地和客户闲扯,常常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在客人面前,他战战兢兢地推销掉第一张消费卡。刘洋清晰地记得,那张卡的面额是300元。刘洋介绍说,当时,他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底薪,加上自己的提成,一个月的收入维持在3000元左右,因此,他的生活除了靠技术,还必须得“靠嘴吃饭”。
慢慢地,他也学着和老板一样推销起各种花哨的“新产品”。他学会了顺着顾客的兴趣爱好慢慢地扯皮,博得客人的好感。有时客户会“上钩”,接受他的推销。“那时候,我觉得挺有成就感”。
销售培训:辨别客人身价 讹诈学生:经理表示默许
在刘洋刚学会了“靠嘴吃饭”后,这家门店再次遭遇关闭的厄运。2006年,刘洋进入了某家知名美容美发连锁店工作。与此同时,在上海的街头,各种美发连锁店都纷纷冒了出来。刘洋觉得,生活一下子变得让人精疲力竭。
他们接受了严格的销售培训:他开始学着辨认各种名牌服装、车、手表,一眼就能扫出客人的身价;店堂里的客人也被分为ABC三级。在顾客踏入店堂的一刻,理发师被要求给他们悄悄地编等级:“A类顾客是高档客户,是我们重点锁定的目标,B类就是有潜力发展为A类的人群,C类就是普通的客户。”刘洋介绍道:“这很势利,不过也很有效率。”
这还只是“当面一套”,而他们还有“背后一套”。这“背后一套”,刘洋看得胆战心惊。有人会在聊得开心的时候,和客人轻描淡写地提起“我为你设计个造型吧”,然后不动声色地给客人抹上各种定型水。在结账时,客户看到“天价“账单,大跌眼镜,他们仍然能死皮赖脸地推诿。在一旁的刘洋也瞠目结舌。其实,聊天时说起的各种“造型设计”,都是收费不菲的美发项目。
某个月底,他的一个同事离开指标的完成尚有距离,这位同事陷入了焦虑中,对每个客户都“虎视眈眈”。这时,有一个中学生来理发,他的同事想尽了办法忽悠这个单纯的中学生。结账时,一张高价的账单摆到了中学生面前。孩子猛然一惊,只得叫来了自己的家长。当天,他的同事遭到了学生家长的投诉。
店堂经理并没有严厉地责罚他的同事,只给了一句点到为止的批评,让他下不为例。“其实,经理是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的,在经理的脑子里,整天就是销售额。他常跟我们说,隔壁的那家店做到了50万元,而我们只有30万元,这很丢人。”在刘洋的印象中,经理会时刻向员工强调:“没完成销售额,这很丢人。”
吃生苦瓜,跪爬店堂3圈,再去忽悠老实顾客觉得很坦然
“销售业务量”是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每个月,店里的销售指标都会摊派给每个理发师和美容师。有了业务量,理发师就成了一个没有出头之日的工作。行业内的收入不低,销售业务量也随着工作经验而水涨船高,刚开始时,业务量大约有5000元,后来涨到了6000元。每月一次的业务会议,是所有人的噩梦。店堂总经理会想出各种方法,惩罚没能完成业务量的年轻人。
在刘洋眼里,惩罚的一幕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店铺关了门,员工在店堂里整齐地排成几列。店堂经理严厉地责令没有完成指标的员工出列,并且沿着店堂爬3圈。
店铺里鸦雀无声,刘洋和几个同事双膝跪地,沿着镜台,爬了整整3圈。第二天,有人膝盖生疼,但还得继续为第二天的业务量挣扎。“因为这里有人不停地告诉你,没有完成指标,你就是个窝囊废。”
店里永远不缺折腾人的各种花样,其他的惩罚方式还有喝白醋、做俯卧撑和吃生苦瓜等。在刘洋的印象中,吃生苦瓜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他至今还记得,咽下生苦瓜时肠胃里翻江倒海的滋味:生苦瓜还没到胃里,就已经吐了出来。但所有受罚的人,都吞下了生苦瓜和一肚子的怒火。
他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惩罚,也渐渐适应了“魔鬼训练营”一般的生活。某天,他第一回学着同事的做法,顺利地忽悠了一个老实人。这个老实人理了个头发,就支付了780元的费用。“我心里没有亏欠,觉得很坦然。因为在这种工作状态下,这太正常了。”刘洋说道。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