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剧透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更利观影快感
新说:
剧透更有利于阅读观影
这项心理调查结果来自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他和研究团队选择了当代名家的12部短篇小说作为阅读范本。这些作家中包括约翰·厄普代克、洛尔·德达尔、契科夫、阿加莎·克里斯蒂和雷蒙德·卡弗等,小说类型涵盖侦探、奇幻、讽刺文学等范畴。然后每篇小说至少找30位受访者,这30人中,一组人被剧透,一组人确保在阅读前对小说一无所知,最后得出的调查结果居然是那些被告知结局或关键情节的受访者要比完整的阅读者更享受小说,得到更多的阅读快感。
这样的结论和我们以往所认同的观念有些背道而驰,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表示:“或许我们过于看重了悬念的作用,其实一个故事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本身。”这样的理论同样适用于观影,美国著名电影网站编辑格曼·路西尔就表示,正因为自己曾经在《杀死比尔》和《无耻混蛋》上映前就阅读过影片的剧本,早已了解影片的故事脉络,所以在观影时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注意影片的画面和演员的表演,反而帮助他更加喜欢这两部电影。
交锋:
剧透该谢绝还是该欢迎
这项调查的详细报告将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但是日前在圣地亚哥分校网站上发布相关结论后已经引来热烈讨论,尤其是在视“剧透”为洪水猛兽的中国,很难接受这样的新观点,“反对派”纷纷发表评论批判这一研究报告的谬误之处,“研究对象只有30个?样本容量大一些实验结果可能完全不同!”ID为Chris的影迷则分析:“被剧透者是一种感受,不被剧透者是另一种感受。但是前者永远得不到后者的感受,但后者可以通过再看一遍来得到前者的感受。所以,我还是非常讨厌剧透!”
但也有影迷对“剧透”一说产生了新的看法,影迷香草表示,好的剧透能吊人胃口,起到很好的广告作用。“很多人就是看了剧透才对影片产生兴趣的,电影就是讲故事,剧透可以让你知道大概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对不对你的口味,很多影评打着‘剧透慎入’的旗号,这其实正是利用大家的好奇心‘勾引’你去看。”
观点:
市场成熟就不怕剧透
知名影评人魏君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剧透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主要还是看电影类型,因片而异。一些以悬念为卖点的电影,就尽量不要剧透,但是一些文艺片,一些有情趣的电影,比如说刚刚拍完的《白鹿原》,就不存在被剧透的风险,原著小说就摆在那了。还有‘哈利·波特’,结局大家都知道的,进电影院看的是情怀、特效。”魏君子认为,在美国电影类型细分得比较清楚、产业化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出现“欢迎剧透说”并不奇怪,“而且现在好莱坞大片大部分都是漫画、小说改编的商业大片,特效、场面也不怕被剧透。”
延伸阅读
国内影评“剧透”泛滥
放眼当下国内的影视圈,剧透是个很奇妙的现象,大量的影迷害怕看到剧透,怕影响观影快感,但每部电影上映之前,不管是门户网站还是各大城市的主流报纸,都会发表一系列电影的介绍和评论,而这些连篇累牍的文章中,剧透几乎无可避免。比如《唐山大地震》上映前,媒体就把片中的泪点一一曝光。而《关云长》的主办方也早早就把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情节总结成看点提供给媒体做宣传。更有甚者在电影开机之初就以剧本外泄这样的方式炒作……魏君子说:“目前国内的影评中确实存在大量剧透的畸形现象。其实为了尊重观众,影评里最好不要涉及剧透。而且目前国内电影质量本身还不能和国际接轨,再用剧透人为地摧毁,就更不利于电影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张凡璇子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