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太婆志愿捐献遗体 成湖北省最高龄捐献者
昨日记者来到南湖怡心缘老年公寓,“感谢大家来看我,欢迎、欢迎。”一位满脸老年斑的银发老人欢快地拍着巴掌,天真地笑,把来看她的人都逗乐了。
6年前,94岁的蒋满莲住到这里。当时已60岁的女儿胡柳清照顾她有些力不从心,为老人选择了离居住的宝安花园较近的怡心缘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负责人孟朝霞很惊讶,胡柳清经常骑自行车过来,母女俩能聊半天,后来才知道,这个妈是胡柳清“捡”来的,已赡养了40余年。
“我也是个孤儿,有人能让我叫声妈,是幸福。”胡柳清说,她在广西的育婴堂长大。13岁时铁道部文工团到当地演出,她大着胆子找管事的伯伯说想参加。唱了首歌、跳了支舞,就跟着铁路走了。
1968年8月在湖南衡阳,胡柳清的大儿子出生,54天后胡柳清找了位保姆,就是蒋满莲。蒋满莲带了孩子4个月,丈夫去世。
胡柳清了解到,蒋满莲也是孤儿,膝下无子女,十分同情,她就把蒋满莲留了下来,还帮她安葬了丈夫。
胡柳清的儿子4岁时,女儿出生。胡柳清决定把儿子送到上海的奶奶家,临走前,儿子对蒋满莲十分不舍,用湖南话一个劲地叫奶奶。老人伤心落泪,胡柳清情不自禁地喊了声“妈”,一直就喊到现在。
为养女家立下汗马功劳
“老人为我们家立下汗马功劳。”胡柳清说,“妈妈帮我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我才能安心上大学、提干。”
儿子上初一时,蒋满莲抱怨胡柳清:你还要不要儿子?胡柳清终于把儿子接到身边。一家人跟着铁路,宝鸡、乌鲁木齐、九江、阳新、广州等,走遍大半个中国。
一家五口人五种话,蒋满莲永远是湖南话,胡柳清是大杂烩,儿子是上海话,女儿是广州话,丈夫是普通话。
70年代,蒋满莲双眼白内障及青光眼,在广州做了两次手术,都是胡柳清的丈夫背着去的。
“她早就是我们家的一分子,很厉害,把我当小孩骂。”胡柳清笑着说,家里的氛围很快活。
退休后,胡柳清随儿子定居在武汉。今年5月,胡柳清陪同老人坐高铁,回老家湖南衡阳,办了二代身份证。身份证上显示,老人1912年8月6日出生。这样,老人现在每月有了百岁老人补贴。
把遗体捐给国家,就这样走!
1990年开始,蒋满莲的眼睛出现问题,只有光感。她和胡柳清讨论起生死。“我是孤儿,怎么来,怎么走。不要墓地,太贵了。烧成灰,你们要找一棵好树,把我埋了。”胡柳清说,还有好的走法,把遗体捐给国家。蒋满莲一听,说:“好,就这样走”。
本月3日,蒋满莲病重。她对胡柳清说,人不行了,这个月的伙食费不要交了。说完一连3天不吃东西。5日,蒋满莲百岁前一天,胡柳清含泪请来武大医学院遗体器官接收站联系人肖再勋。
同为湖南老乡的肖再勋,满怀敬意地把遗体捐献志愿书送上,帮老人完成心愿。
几天后,生命力顽强的蒋满莲挺过一劫。老人竟赌气不吃,公寓工作人员连哄带劝:“阎王爷不收你,你就要好好活。”老人才慢慢进食。
长寿经:三餐有规律心情舒畅
胡柳清说,蒋满莲老人三餐极有规律,早晨7点半、中午11点半到12点、傍晚5点,必须要吃饭。晚点了就要骂人:“一日三餐啊,像什么话。”肉类不是天天有,隔两三天吃一次,水果、牛奶长年不断。其次心情舒畅,老人想说什么、甚至骂人,都随她。
昨日,大伙劝蒋满莲休息一会儿,她却从床上坐起来,“不怕,我就是要累一累。”
用于医学研究
遗体来源紧缺
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骆钢强介绍,我市每年需要约1000具遗体用于科研、教学和移植,但由于传统观念、缺乏完善的捐献体系等原因,目前的捐献量跟需求量相比缺口巨大。
武大医学院遗体器官接收站联系人肖再勋表示,目前我国用于医学研究的遗体来源紧缺,往往几十名学生共用一次遗体研究机会。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