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骨语者”解读百名红军红军生前遭遇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17-09-22 10:5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体:
李法军

李法军

 

  广州日报讯 本周一,“百名红军广西被害沉井,疑似遗骸83年后被发现”的消息引发了国内各界关注。年逾不惑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李法军和他带领的4名研究生组成了此次遗骸的鉴定专家团。

  作为多次和公安部门合作,帮助刑侦破案的人类学家,李法军向广州日报记者表示,他推算出遗骸数量为20具以上,均为男性,年龄在15至25岁,身高1.4米至1.65米,体重约100斤左右,骨骼非常细,显示他们生前极度营养不良。结合战斗序列、老红军口述历史和史志资料等,李法军说,可以认定广西灌阳遗骸与红军烈士有对应关系。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名与人骨对话的考古专家,不仅是好老师,还是一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署名除外)

  1934年11月底的冬天,并不温暖,甚至冷酷到无法言语。

  83年前百余人被投井

李法军在现场查看疑似红军战士的头骨   (受访者供图)

李法军在现场查看疑似红军战士的头骨  (受访者供图)

  距离广州472公里外的广西灌阳,是红军长征进入广西的第一关。

  为掩护中央红军过湘江,红三军军团长彭德怀坐镇指挥打响了湘江战役之新圩阻击战。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打了四天三夜,主力红三军红五师人员损失超过2000人。

  34岁的红军战士刘来保在惨烈的战斗中活了下来。他身负重伤,倒在山间的一棵树下,他面临着的,是伤痛、寒冬和未知的恐惧。

  他看到自己的战友——红五师在撤防时来不及转移的100多名伤员,被凶恶的当地民团从灌阳新圩下立湾的临时救护所驱赶到了“酒海井”。

  不久,伴着“投”“投”“投”的命令,刘来保看见他的战友们先被用棕绳绑上,再一个个被活活丢入酒海井中。

  他听见的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哭喊声。有的人手脚健全,就被压上重石,衣服稍好一点的还被剥去了衣服和皮带。

  几天后,当地村民还能听见井底下拍打呼喊的声音。几十年以后 ,村民都互相告诫,去酒海井别走夜路,因为那里有冤魂。

  52年后的1986年,86岁的刘来保回忆当年一百多人被活活丢下井的场景时泪如雨下。他希望能在酒海井设立红军战士纪念碑,能把战友们打捞出来,入土为安。

  由于当地复杂的喀斯特地形,打捞酒海井遗骸在上世纪十分困难,直到刘来保去世前,他的心愿都未能实现。

  又过了31年,今年8月,当地政府开始抽水打捞酒海井中的遗骸,政府希望在尸骨鉴定后,让这些战士入土为安。

李法军带着他的四人研究生团队

  李法军带着他的四人研究生团队

  与骨头对话的中大老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体质人类学家李法军是国内著名的人骨研究专家。

  9月13日晚,李法军在手机上看到广西灌阳发现红军遗骸的新闻。仅仅2天后,李法军就接到了中大人类学系系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珍的电话,叫他去现场。于是,李法军带着他的4名研究生,买好高铁票前往广西鉴定遗骸。

  到达现场后,李法军和他的团队对骨骸进行分类、修复,并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对骸骨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骨头上的创伤等情况进行判定。

  “对比一下现在的同龄人,成年男性一百斤的体重,证明当时红军的饥饿状况。”李法军说,通过骨头,复活一个人的生前故事,正是他的兴趣所在。

  骨头里的刑侦密码

  李法军的主业是体质人类学,通俗来讲,就是研究人类的发展过程。

  作为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法医人类学,则是李法军研究中实际应用最多的部分。

  今年6月,松花江畔的一座城市闹市区,发现一宗只有人头骨的命案。当地警方对受害人信息一无所知,半年多了仍没破案。于是,千里之外的李法军被紧急邀请赶往当地,协助警方通过头骨进行面部修复,推断出受害人的相貌特征,从而追查凶手。

  这不是李法军第一次协助警方破案。

  有一年,广州警方在某区发现了同样只有头骨的凶杀案现场。李法军和广东省公安厅的法医一起,通过对头骨研究和面部复原,不仅模拟出了受害人的样貌照片,还给出了基本范围信息:女性,年龄在15岁左右,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北部。

  最终,警方在中原的某小县城,通过照片比对,发现了这名13岁的失踪女孩,随后案件告破。

  研究人骨是超酷的事

  李法军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全国哪里有墓葬和考古现场发现了人骨,他就想去哪进行研究。熟悉他的老师,从外地出差回来,带给他的礼物往往不是当地特产,而是一根人骨。

  在他工作的中山大学马丁堂三楼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有不少风干的人骨和人骨模型,还有塞满了大大小小盛放人骨标本的容器。

  李法军说,自己从小就对骨头感兴趣。小时候吃完鸡肉,他就有把鸡骨头摆好复原的习惯。

  1997年,读大三的李法军第一次去内蒙古赤峰实习,实地参加了一处墓葬挖掘。考古结束的那一天正好是中秋夜,明月当空,微风拂面,他记得在考古现场,对着远处的大山,对着身边已排列好的一列列人骨,当时来看望他们的考古系主任、著名体质人类学家朱泓点了一根烟,在月光下聊起研究人骨的意义。

  至此,李法军才觉得研究人骨是一项超酷的事。

  动手能力强,是学好考古的一个硬要求。在上世纪90年代,李法军本科就曾去长春商场免费打工一个月,为的是学会拆装电脑,增强动手能力。他还去白求恩医学院,跟医学生一起上解剖课。

  用史前陨石肢解鸡

  2001年,李法军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硕博连读生,师从朱泓,专注人骨研究。

  他曾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来肢解一只鸡。距离现在大约7000-8000年前的广西顶蛳山发掘出300多座坟墓,其至少有64座单人墓和4座多人墓属于肢解葬。这些史前人类的经典肢解方式是尸体头颅被割下塞进腹部或胸腔;或者连四肢也被割下,整齐放在头部位置。

  但是史前人类用什么工具来肢解?如何解释当时人类肢解行为的动因、方式和过程?就需要模拟试验,对比切痕。

  一向怕杀生的李法军,不敢杀活鸡,就请人把鸡杀好后,他再做肢解实验。

  肢解这只鸡的过程让李法军颇为难受,玻璃陨石做成的石器又滑又小,持续用力让手指关节十分酸痛。

  “肢解这样的小型动物就已经很费时费力,要是肢解一个死人那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李法军说。

  “整骨专家”的日常生活

  李法军的微信签名是“整骨专家”,他对人骨研究热爱至极。

  在外人看来,与人骨朝夕相处有点恐怖。在李法军看来,对待人骨就像要对待一名活人,要尊重人骨。他要求他的学生对人骨要敬畏、严肃,在课堂上尤其不能对人骨嬉笑,“因为他活着时是一个人,死后骨头还要供我们科研,非常不容易。”

  他9岁的女儿,从小就到实验室写作业,不但不觉得人骨瘆人,还给骨头们起了昵称,不时打招呼。

  2016年,李法军专业必修课《体质人类学》,在中山大学当年的2709门参评科目中获得第一,他说,“这是小概率事件,但还是很开心。”

  除了是一名出色的体质人类学家,李法军也是一名有生活情趣的人。

  他喜爱音乐、弹吉他,是知名的音响发烧友。每周末跟老友们一起,玩pc机音箱,听西方古典乐;或者和太太一起,带着女儿去粤北山区转一圈,亲近自然。

  “人不能只活在当下,还要知道过去。”李法军说,他希望通过人骨研究不止复活一个人,也复活一个社会。

  责编: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