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桂柏缝纫店,老街坊根据地!” 老党员坐镇三十年老店“经营”邻里和谐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21-05-25 15:54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5月25日讯5月24日下午,天空微晴,阳光透过古树洒在汉阳洲头街红建社区的巷弄里,一排排老旧私房和宿舍楼如沉浸在午睡中,一如平日的安静。

  傍晚时分,一切活络起来了。各家端着菜篓子、搬了椅子到门外,围坐在一起择菜。厨房里弥漫出来的烟火味道,飘荡在整条巷弄。小孩子们在自家的小桌旁坐不住,一会被旁边婶婶招手过去喂一口,一会又去孃孃家来一筷子,一长溜一家一家吃过去。

  吃完饭,走门串户,一家10平方米不到的“桂柏缝纫店”坐满了人。68岁的魏柏树和妻子一起经营这家小店30多年,成了“老街坊根据地”。邻里有情、老街坊和谐相处,离不开“桂柏缝纫店”的“经营”,婆媳隔阂、邻里心结,都在魏柏树精心安排的谈笑间巧妙化解了。

  魏柏树夫妇在缝纫店前合影。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摄

  老党员爱帮忙,老街坊都信他

  “王师傅还好吧,给你送吃的来了……”一次,魏师傅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街坊王新华的家门。原来王师傅病了不能起床,打电话给魏师傅,麻烦他送点泡面。魏师傅挂了电话立马给她买来,还带了自家的一些小菜,王新华非常感动。

  65岁的王新华独居,子女都在外地,她把备用钥匙交给魏师傅保管,“魏师傅家每天都有人在,我怕忘了带钥匙,或是出什么意外,把钥匙交给他,我很放心。”

  “都是在一起住了20多年的老街坊,远亲不如近邻,既然邻居信任我,我就要把钥匙管好。”在他看来,保管钥匙是街坊对他的信任和托付。

  除了帮街坊保管钥匙,晾晒的衣物吹落到楼下,魏师傅会收进来保管,帮外出的邻居代收快递、为闹僵的邻里解心结……作为3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认为帮邻居们的忙是分内之事。这些不起眼但却“挺急”的平常小事,几十年如一日做下来,魏师傅在大家心目中树立了威望,老街坊们都信他,亲切地称其“红建热心人”。

  老街坊们有事会来店里找他帮忙,没事都愿意来店里坐坐,有了麻烦和心结,习惯找魏师傅帮忙开解,缝纫店成了“老街坊根据地”。

  左邻右舍在缝纫店拉家常。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摄

  缝纫店里一坐,邻里心结全解开 

  “多谢魏师傅嘞!要不是来这坐坐,我跟婆婆现在肯定还闹别扭呢!”还没吃完饭,隔壁一家媳妇端着碗就过来了。

  上个月,婆媳俩因带小孩的事情发生口角,引发持续“冷战”。知道这一情况后,魏师傅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头了解情况,先劝“小”再劝“老”,再把两人吆喝到一起摘择菜,话说开了,心结也解了。

  “老街坊总归是这样的,一点闲事情大家都知道得清清爽爽。”魏师傅说。缝纫店更成为信息集散地,聊天中,魏师傅了解居民们的所急所想所盼,掌握了矛盾纠纷苗头。

  “魏师傅懂得多,又有公心,说公道话,大家都信任他。”邻居评价他。魏师傅年轻时是工厂的管理人员,爱钻研法律,写写文章,以前厂里工人有什么纠纷就爱找他掰扯个理。退休后他也每晚看书,最近还在学习民法典,遇到实用的案例还记录下来。

  一户人家做房子,被邻居说占了自家地基,你一言我一语,说出来的话越来越粗暴,眼看要动起手来了,魏师傅及时赶到,“打输住院,打赢坐牢。拘留、罚款、医药费、误工费一样不少,你们算算......”一句话就让双方冷静下来。

  虽没有大动干戈,但自此两家有了隔阂,心里别扭。魏师傅邀请两人一起到店里坐坐,吃个饭,双方关系潜移默化中得到缓和。一次一家办事缺人手,魏师傅拉了另一家过去,自此双方放下了芥蒂,重归于好。

  “红色知音”在身边,社区矛盾“零激化”

  红建社区是一个老旧城区,常住人口7000余人,基础设施落后,平房多、租户多、老人多。以前,因漏水、杂物占道等问题时常有矛盾纠纷。

  “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邻里感情好、情感交流多,偶尔有些纠纷,我们进行柔性劝导,一起聊聊天,情绪马上化解了。”魏师傅说。

  2003年退休后,他组织了红建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把社区党员吸收进来。受魏师傅影响,常来店里的一些热心居民也闲不住了。“待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帮街坊们做点事,何乐而不为?”

  去年年底,红建片区建立了红色驿站,魏师傅带全队35名志愿者每天轮流在红色驿站值班。如今,在红建社区,邻里间拌嘴的少了,老街坊更和谐了,社区实现矛盾“零激化”。

  “桂柏缝纫店,老街坊根据地,三十年老店‘经营’邻里和谐!”随着这句顺口溜在红建社区口口相传,桂柏缝纫店也成了汉阳区小有名气的“红色知音·邻里调解”品牌,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展示出“汉阳活力”。(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贾雪梅 通讯员梁蜜 方一治 周锐)

  【编辑:刘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