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小小“金果”串起乡村振兴路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21-06-17 17:35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6月17日讯6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从4号线地铁终点站出来,仅数分钟车程,眼前便出现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树木葱茏,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里是蔡甸区张湾街四红村。


  驻村扶贫干部谢家斌介绍金果梨园。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摄
  “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很大,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凭借地理环境优势,发展起金果梨产业,还引进一批企业、种植户,开拓出一条产业脱贫、乡村振兴的新路。”车上,武汉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干部谢家斌指着旁边的金果梨园说。
  田间果树成片,梨树苗枝干上,一个个鸡蛋大小的果实已挂上枝头。
  在梨园里,四红村村民郑大洪正在帮果树拔除野草,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头顶一个大草帽,动作十分麻利。
  今年68岁的他是名地道农民。“在果园里干一天是100元,打工一个月就是3000元。其他时间他还在村里当美化家园的环卫工人,负责村委附近和自己村组门前的卫生,一年6000元。土地流转了,合作社还给我们土地钱,8亩地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这样加一起就有三份收入,现在的日子过得是真不错。”郑大洪满意地说。


  村民郑大洪在自家院子修剪果树。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摄
  记者跟着他来到家里,眼前的两层小楼很精致,屋内收拾得整洁干净,房间墙上挂着全家福。门口还砌了花坛,种有牡丹、栀子花、月季等,院子里还种了柚子树、琵琶树、梨树。“现在也不是很忙,休息的时候爱捣鼓这些。”
  郑大洪笑称以前可没有这种闲暇,十多年前他靠种水稻、棉花、玉米为生,但收入仅够维持日常开销,一年到头,没有积蓄。因要抚养一儿一女读书,他又承包了20多亩藕田,起早贪黑挖藕、卖藕,才终于把孩子拉扯大。村里条件好起来后,生活也慢慢变好,他把土坯房推倒后建了两层楼房。
  望着院子前的田地,郑大洪说这几亩地也要租出去了,到时候他又会多一笔收入。他说着不忘感谢身边的扶贫干部谢家斌,“谢主任他们来了之后,为村民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上了年纪,能在家安安心心做点事,有稳定收入,蛮好。”
  谢家斌介绍,四红村植被丰茂,水土资源好。以前路不通、用水难,守着好资源,却过着穷日子,一度是贫困村。
  “有能力的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往往不懂技术,也缺资金,这些短板需要村集体来补。”两年前来到四红村,谢家斌认定:“如果不发挥村里优势发展产业,乡村振兴难有持续保障。”


  四红村金果梨园。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摄
  谢家斌与干部群众从增设用电设施着手,新增变压器1台,投产送电后,困扰多年的灌溉用水紧缺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接着硬化沟渠、修路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这些举措将企业吸引过来,村里不仅有了土地租金,增加了居民收入,企业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可以就近就业。
  前不久,组织上要调整驻村扶贫干部,谢家斌选择继续坚守,“四红村,我熟!和村民也有了感情,我要和大伙儿一起,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严峥)
  【编辑:刘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