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提前19秒收到预警信息!地震预警到底是何救命“黑科技”?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21-07-28 10:52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体:
  提前19秒收到信息,难道地震预报这项世界级难题已经被攻克了吗?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究竟有何区别?今天(27日)在川滇京津冀等地率先上线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何救命黑科技?收到预警信息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来一问到底。
  地震预警等于地震预报吗?
  首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何区别呢?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李山有:地震预警就是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附近台站记录的观测数据,快速判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它影响的大小,然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某个可能受灾的区域之前发出预警的信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李山有: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以每秒几公里速度向外传播,比如100公里的距离需要30秒,如果我们能在10秒钟确定地震基本参数,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公众和企业提供20秒左右的预警时间。


  专家介绍说,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震级、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并及时公布于众,地震预报属于“震前”灾害防御范畴,是世界性难题,就目前科技水平尚需要持续探索。
  预警可为公众争取数秒至数十秒自救时间
  简单来说,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告诉人们哪里要发生地震了。而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发生后,向远处的人们告知,地震波马上要来了,赶快避险吧。根据距离远近,地震预警系统通常可为公众争取到数秒至数十秒的自救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为何能够跑赢地震波?
  在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每一秒钟都关乎生死。地震预警究竟是如何跑赢地震波的呢?
  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几公里,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钟30万公里。


  地震发生时,首先出现的是上下震动的P波,幅度较小,要过大约10秒到1分钟时间,水平运动的S波才会到来,造成严重破坏。地震预警就是利用地震发生后,P波与S波之间的时间差,以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堪称救命黑科技的地震预警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 李永林:第一部分要建设15000多个监测的站点,用于获取信息。第二部分要建设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处理的中心,包括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国家的备份中心、国家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同时还要建设31个省级的中心和173个市级的中心。第三大部分是要建设一些发布的渠道。
  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专家所说的发布渠道,主要是指地震预警系统专用终端。它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视屏幕,放置在用户家中,一旦地震来袭,地震波抵达倒计时等预警信息就会出现在屏幕上,提醒用户赶快避险。此外,电视、广播、手机甚至农村地区常用的大喇叭等,都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
  地震预警能够起到多大作用?
  有研究表明,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39%;而如果预警时间为60秒,人员伤亡率甚至可以减少95%。
  有了预警系统所有地区都可“高枕无忧”吗?
  那么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就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专家介绍说,地震预警系统存在盲区,地震发生后,至少需要3~5秒完成对距离震中最近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再发出预警信息,导致震中20至30公里范围内无法预警,恰恰这样的区域是地面运动最强烈的区域,因此地震预警对破坏最严重的极震区基本是无效的。对于6级以下地震来说,它的破坏区域主要集中在盲区内,那么它的减灾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


  专家介绍说,地震预警效果实际上是震级越大,减灾效果越明显。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李山有:那么对于震中附近的可能预警时间很短,那么越向外的时候它的预警时间会越长。尤其是对大的地震,它的潜在破坏区域很大,甚至达到上百公里或数百公里这个尺度,那么我们的地震预警效能就会显现得越明显,因为服务区域更广,受众面更大。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该怎么做?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专家建议,如果是6级或6级以下的地震预警,那么公众选择在家避险即可。如果地震预警高于6级,较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撤离到户外空旷地点。如果居住楼层较高,应选择开间小、有承重墙的房间,如卫生间、储藏室等进行避险。或躲到桌子和床下面,等剧烈震动过后,再快速有序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撤离时千万不能乘电梯,更不能慌乱跳楼。如地震时人在户外,应该就近选择空旷地带避险。避开楼房、电线杆、广告牌、路灯等可能造成坠物的建筑和设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