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公共避难场所如何利用更有效率,武汉有标准了

新闻中心 > 首页社会

2021-09-30 09: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30日讯(记者施政)9月29日,由武汉市应急管理局(武汉市地震局)组织编写的《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这是省内第一个兼容多灾种的公共避难场所复合利用地方标准,也是武汉市建设标准化创新先行区的一项创举。


  洪山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示标识
  近年来,武汉市分别在洪山广场、洪山幸福湾公园、东湖、武汉市三店学校等地建设了多个地震避难场地,对人防设施、公园绿地、市政广场、学校等兼做地震避难场所等功能复合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尚无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亟待先出台一本地方标准对工程经验进行提炼和规范。
  该标准的立项编制和发布实施,对于提升武汉市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也对于综合利用公园绿地、地下空间、人防设施、露天体育场所等公共资源,实现我市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应急转换、各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复合利用,推动公共避难场所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灾种复合利用,主要是减少投资,节约资源,也便于统筹规划与管理。”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专家介绍说。


  洪山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据介绍,洪山广场2013年建设成为武汉市首个应急避难场所,达到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Ⅲ类标准。其面积达2万平方米,配置有直饮水处、暗坑式厕所、移动式电源、帐篷及通信设备等,一旦有灾害来袭,可安置1万人疏散避难。幸福湾公园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Ⅲ类标准建设,从书城路、珞狮路、文馨街、文治街四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幸福湾公园,每个出入口都张贴有应急疏散的标识。


  洪山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指示标识
  据了解,武汉市城市公共避难场所功能复合利用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于2020年8月启动,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9家知名大学和设计单位的28位专家参与编制。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完成,内容涉及规划、建筑、结构、勘察、给排水、电气、暖通、标识等8个专业,标准包含8章10个方面内容。
  【编辑:刘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