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因为疫情影响,一些地方银行特别出台政策,允许当地失去收入来源的房屋按揭贷款客户延期还贷。比如江苏的常熟银行、江阴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在相关地区出台类似政策,有的还出台了针对困难企业的特殊信贷业务绿色审批通道。
有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接受支援的是受疫情影响地区的居民,给予支援的不仅仅是各地政府,还有企业和个人。现在全球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不少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特定地区部分人员收入减少甚至失去收入来源。银行在金融服务上对相关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应支持,体现的也是守望相助精神。
来源:视觉中国
因疫情而出现困难的企业和居民是少数,但很多企业和居民给予关注,了解相关企业和居民的困难,这是一种“社会痛感”。有了这种“社会痛感”,我们才谈得上感同身受,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社会痛感”将社会拟人化,使它跟人一样有情有义,成为一个敏感的活的机体。
商业银行向受疫情影响的客户伸出援手,实际上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住房按揭贷款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当其中少数人遭遇疫情这种“不可抗力”,银行对还贷作出特殊安排,是一种必要的善意。事实上,早在2020年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就发出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针对特定群体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银行跟社会个体一样,既享受权利,当然也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
考虑到疫情造成的特殊困难,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理应诚心诚意,在严格资格甄别前提下应当尽可能便民。比如有的银行在应询时声称其并未出台相应政策,特定地方按揭贷款能否延期还贷需咨询当地业务人员,既然没出台政策,咨询又有何意义?再比如声称客户可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送总行审批。如果是特定区域客户,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必定很难,加上要送外地审批,这一套程序要走到猴年马月?
在一个健康社会,不仅需要有“社会痛感”,还要有本能式“应急反应”。人有痛感是为了让人敏锐地认知危险的存在,而感到痛的人也会瞬间作出避险反应。在当前特殊时期,银行业其实可以“应急”得更好:一是更多的银行要在“社会痛感”基础上作出“应急反应”,二是针对符合条件客户作出更加便捷的办理延期还贷手续安排。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市场主体多赢之举。
【编辑: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