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评论员 李建华
针对近期被曝光的频繁诱导索取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6月19日,星巴克、SHAKE SHACK和simply thai天泰餐厅的相关负责人接受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约谈。(6月21日澎湃新闻)
近期,澎湃新闻随机暗访发现,星巴克等多家餐饮门店普遍存在频繁诱导索取用户手机号、诱导消费者提供精准位置信息、频繁弹窗诱导注册会员、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等问题。
记者体验星巴克点餐小程序截图
这些问题集中指向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是近年来消费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餐饮企业比较多见,其他企业、互联网平台也时有发生。2022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报告第一项就是:过度收集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仍然较多。
时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扫码消费”已成为一种标准消费方式,凡消费必“扫码”。殊不知,随便一扫,消费者的电话、生日、性别、地理位置等与本次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都被对方收集去了。在不少消费场合,“二维码”正变成“拦路码”,成为一种新型“霸王条款”,给消费者添堵。许多消费者在关注商家公众号之后,会经常收到商家所推送的营销信息。这些行为无疑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另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显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多困扰。信息采集方式和后果告知不充分,易加重隐私泄露;频繁的个性化推送,易引发消费者内心不适和不安全感。消费中繁琐的、不必要的附加条件和粗暴打扰,也给消费者带来不愉快的体验。比如,点杯星巴克咖啡,消费者至少被点餐小程序弹窗提示注册会员3次、弹窗索要定位授权2次。
扫码消费在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帮助决策等方面作用巨大,是一种商业进步。然而,商家滥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滋生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乱象”,正在伤害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局面。该是监管部门出场纠偏的时候了。
上海开展的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具有示范意义。近期,在国家网信办网络执法与监督局指导下,上海市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对个人信息领域的“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其中的典型案例不乏警示意义。
上海的典型案例提醒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规定并非没长“牙齿”,必须认真对待,该学习的学习、该整改的整改,切实尊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权。
上述三家企业负责人接受约谈时表示,由于对相关法律规定“理解不到位”,导致出现频繁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诱导注册等问题,将举一反三开展自查整改。
我们并不指望一场专项执法就能够解决问题,后期持续的监管、必要的警示,尤其是消费者依法拒绝并举报,商家肆意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将会越来越受到制约。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