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 乐
“五一”假期开启,人们去哪儿度假?各地如何迎客?不少地方创新做法,打造新场景、推出新产品,文旅市场活力渐次激发开来。
文化游有味道。北京通州大运河畔,沉浸式实景演艺《开漕盛景》,复刻古代漕船启航场景。游客体验花船巡游,观看非遗表演,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寻找感悟。
图源长江日报
融合游有看点。湖北宜都,废弃的老厂房,经整修改造,融合绿色生态农业,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融合业态。人们身临其间,感受故旧岁月的斑驳与现代发展的新机。
科技游很给力。陕西渭南,华山上的长空栈道安全钢索更换完成,“爬山神器”外骨骼助力装备也“就位”,游客们可以借助科技力量,体验不一样的登山。
因地制宜,深挖资源,结合需求,打造业态……面对文旅消费的广阔市场,各地无不在政策便利、创新供给、服务提升等方面下力气。“流动的中国”激荡澎湃的动能,当“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必能为活跃经济、提振信心注入动力。
一直以来,文旅热在持续升温。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少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助推更多文旅出行、休闲消费等需求集中释放。相关平台预测分析,今年“五一”假期的旅行热度或将达到2023年以来的峰值。释放文旅市场人潮涌动的潜力,把握文旅消费供需两旺的趋势,做好准备、做优服务、做大市场,让市场的新气象变为发展的新能量。
越是有需求,越是有潜力,越要精心呵护、用心培育。对有关地区和部门来说,消费者的文旅需求就在那里,而且还会持续迸发。是追求“一时热”还是助推“一直热”?这是发展课题,也是治理命题。尤其应看到,当前文旅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产品好不好、体验佳不佳,消费者是会用脚投票的。正因此,培育健康、成熟的文旅市场,有关地方和部门不能只看“眼前”,更应着眼长远,在产品创新、行业引导、管理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少一些同质化、低水平,多一些特色化、高水准,地方的文旅发展方能更具生命力、更加可持续。
旅游是从“你的城市”到“我的城市”,文旅消费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方面,更隐含着城市建设、精神文明、人文发展等重要课题。有些城市,恰恰是因为环境宜居、市民友好等特点,吸引来更多人;由此激发的“文旅潮”,也进一步促使城市在自身发展、市容市貌、和谐氛围等方面,不断拉长长板、补齐短板。这何尝不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发展与治理的“相向而行”。这启示人们,发展文旅、吸引游客、承接流量,是系统性工作,只有做好自己的事、练好城市发展的内功,文旅带来的流量才能助推向好发展更有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7.94亿,同比增长26.4%,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1.80万亿元,同比增长18.6%。文旅消费,一季度成绩亮眼,“五一”假期仍热。由此看向全年,随着文旅市场持续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诗与远方”将继续为美好生活写下精彩注脚。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