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郝思瑶:云南咖啡为何代表中国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5-04-02 15:3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郝思瑶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古城,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十分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能不能邀请您来喝杯咖啡?”总书记不时停下脚步同大家亲切交流:“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

  咖啡,总被当作舶来品的代表留在人们印象里。其实,当前每三杯出口欧洲的咖啡里就有一杯来自中国云南。当全球咖啡爱好者还在追捧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时,云南小粒咖啡正以358%的出口增速崛起国际市场。

  今天,云南咖啡以126.7万亩的种植面积和14.6万吨的产量,稳坐中国咖啡产地的头把交椅,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咖啡品类。云南咖啡的兴起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咖啡贸易优势,截至2024年底,云南出口咖啡量已经达到3.25万吨,远销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咖啡以其独特的口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同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到“彩云之南”,通过一杯云南咖啡品味中国的醇厚与回甘。

  虽然咖啡并非我国的本土化作物,但进入中国也有百余年。1904年,一位法国人游历至云南大山深处彝族村落朱苦拉,种下中国第一株咖啡树。面对咖啡的种植问题,云南的咖农们既没有对西方种植模式进行简单复刻,亦没有对传统农耕文明封闭自守。而是因地制宜,在现代与科技的碰撞中,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数字文明新形态。

  云南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且弱酸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皆是咖啡种植的绝佳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特性。今天,为云南咖啡按下加速器的是“科技赋能”。在不少生态咖啡园,“坚果+咖啡”构建形成“双重套种模式”;咖啡果皮喂养禽类,禽粪反哺咖啡树形成“零废弃”循环系统;5G传感器、农业AI大模型准确监测种植数据。这种技术赋能传统的模式,既提高了咖啡的产量,也形成了新的循环系统,体现了中国现代农业文明发展的“科技新生”。

  有意思的是,云南咖啡非常“滇式”。咖啡庄园、咖啡市集、咖啡街区等以咖啡为主题的新型消费场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远山之下体会彩云之南“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独特文化气质。滇红冷萃与云南咖啡豆碰撞出的“云式鸳鸯”,或是带有鲜花、乳扇、菌子等云南元素的特调,都形成了云南咖啡的鲜明特色。

  可以说,咖啡这一舶来品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完成了本土化,如今云南咖啡又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增添了丰富内涵。比如“云岭野韵”“丝路拿铁”“远山树林”等取名较具东方美感的咖啡,成为热销产品,“云咖”在世界上成为独特文化IP。这场跨越洲际的物种迁徙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植入,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咖啡文化结合下的文化新生。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