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进雯 李圳程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如果仔细观察,青年人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曾几何时,“奢侈品即身份”“爱自己,从舍得花钱开始”等一度在青年群体中风靡。为一双大牌球鞋不惜几个月节衣缩食,为买一个最新款手机而透支消费,为追逐一个奢侈品包包而不惜代价的不在少数。冲动消费比比皆是,常令还在求学、创业阶段的青年人陷入“面子足了,钱包空了”的窘迫状态,甚至陷入网贷等恶性循环。
但近些年来,“反向消费”“平替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所谓反向消费,就是先看品质再看价格,先看是否必需再看要不要购买,买前要比价,买后看体验、“买贵东西”不再等于“买了好东西”,“性价比”成为挂在口上的关键词。“反向消费”是对过度消费、野性消费、超前消费的反思和抵制,将更多目光投向产品的质量、使用上。
消费观折射价值观。反向消费代表的新型消费观念是一种理性且实用的消费价值观,是对消费主义的深度脱敏,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中“取予有节”风尚。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经济收入源于父母,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该省省,该花花,消费须得货比三家”“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体现理性消费观,是以实用为主的积极消费行为,体现了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逐渐克己以俭,注重修身养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反向消费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通过审美提升,体现“华而不奢”。这种审美观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庄子》说“不饰于物”,《弟子规》提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些体现了古人崇尚简洁朴素的审美观,追求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奢华。“反向攀比”“极简生活”“断舍离”等,看上去是消费的一种,未必也不是对奢侈浪费的一种抨击,对表面浮华、追求物欲的反思,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华而不奢”的继承与发展。
反向消费也不是压缩消费,而是节约省用“俭而不陋”。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俭而不陋”,是生活中要学会节俭,但不可脏乱邋遢,甚至伤己。《论语·述而篇》提到“奢则不孙,俭则固”。《围炉夜话》有言:“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都是说挥霍浪费可致败家,但过度吝啬也会败家,对于个体亦是如此,过度节约并不可取。“花钱花在刀刃上”体现出当代青年在消费过程中的理性态度,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能够享受现代美好生活,不断提升生活品位,生活中更多的青年选择花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去充电、学习、健身、旅游,获取各种不同的体验,这都是新型消费观念中的亮点。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