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燕 黄雨珊
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中国神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生。在全球化背景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些跨越千年的古老文化符号正以多元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独特的跨时空价值。
■ 中国神话在“现代叙事”中生机勃勃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好评无数,2020年《黑神话:悟空》实机演示惊艳发布,“中国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屡创纪录,代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中国神话”出发。如今,对中国神话的改编在现代叙事范畴中生动鲜活,科技创新的加持则使得中华神话的讲述生机勃勃。
《哪吒》系列的大获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传统文化中塑造了现代认同感。借哪吒成长,探讨命运、抗争与自我认同,融入现代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由的追寻。在视觉上,影片融入传统建筑、山水场景、服饰等元素,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还运用四川、天津、东北等地的方言,增添地域特色。
《黑神话:悟空》则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保护的创新范本,开发团队用三年开展系统性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对山西古建遗产全息建档,通过次世代游戏引擎构建了动态化文化基因库。这种数字考古模式,让游戏迷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文化浸润之旅。游戏发售后,晋祠国庆游客量同比增长230%,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上中国古建筑之旅动态激增,印证“数字IP反哺实体文旅”的新可能。
两部作品虽表现形式不同,却都在各自领域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活力,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时代价值,在跨文化的深度对话中,积极构建起中国神话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坐标系。
这些成功案例引人思考。当下,也有一些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停留在“汉服滤镜”“古风BGM”的浅表层面,成为“古典元素搬运工”和“符号消费行为”,以视觉上的短暂奇观来掩盖文化内核的贫血,难以真正焕发生命力。
文化创作的浅表化,是没有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消化。Z世代群体对传统“权威叙事”存在疏离感,这要求文化传播从“传统教化”转向“情感共鸣”。比如,《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从底层小妖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经典名著《西游记》进行重新解构,运用“去中心化叙事”成功消解了代际认知壁垒。在当下文化消费习惯以“秒”为单位的快速迭代环境中,传统文化IP须完成从“遗产”到“活态”的转型,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 传统IP创新突破的三个维度
在探索传统IP创新的过程中,不妨从三个维度去突破。
一是精准锚定价值核心,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文化本体。新技术应成为传统文化的“增强现实插件”,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大助力,还能为游客营造全新的文化体验,促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是树立生态化思维模式,构建“IP宇宙”的良性循环体系。“哪吒”系列的成功,绝不仅仅体现在亮眼的票房成绩上,更在于它使《封神演义》所构建的神话世界观体系迈向产业化成为可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1979版《哪吒闹海》的4K修复版巧妙植入影片彩蛋,手游《哪吒重生》推出非遗剪纸风格的皮肤,成功实现了跨代际的文化对话。这种生态化的反哺模式,使神话IP成为鲜活流动的文明载体,达成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
三是高度重视代际沟通交流,让年轻人担当起创新的主力军。当00后玩家在《黑神话:悟空》论坛上积极询问金池长老的原型以及亢金龙是否源自山西佛光寺梁架彩画时;当90后父母带着孩子二刷《哪吒之魔童降世》后,又兴致勃勃地重拾《封神演义》进行研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延续,更是以神话为基石搭建的代际沟通桥梁。新技术逐步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的平台,使传统故事能够被年轻人理解与喜爱,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从打破命运枷锁的哪吒,到守护古建奥秘的孙悟空,这些新时代的神话英雄形象,向我们揭示了文化创新的深层逻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绝非刻板地复刻祖先的往昔轨迹,而是要紧紧握住他们遗留下的精神火种,点燃独属于当下时代的文明火炬。当山西古建筑的飞檐斗拱在游戏世界中得以延续和生长,我们终将明白,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为每个时代保留了重新诠释的权利。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