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刘学谦:新时代文化发展呼唤精神凝聚力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3-19 09:5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刘学谦 (作者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华北理工大学社科院院长)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四力”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指明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突破点。其中“精神凝聚力”是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通过共同理想和信仰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聚合民心民意,形成团结与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

  ■ 精神凝聚力具有强大向心力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当某种精神因素,如对自然界某物、对塑造的“神”等或英雄人物产生崇拜,对某种学说、观念、行为形成信仰,对某种价值取向和历史传承形成认同共识等,这种崇拜、信仰和共识就会发挥对不同思想和行为的整合和统一作用,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凝聚力具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能:一是多民族凝聚功能。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确定统一的国家理想、信仰、精神与道德,及由此所产生的国家精神凝聚力,具有包容性、又为各民族所认可,就超越了民族性。

  二是社会稳定功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友好、人民生活的富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没有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所形成的精神凝聚力,一个国家也很难保持稳定性。当一个国家有了很强的精神凝聚力,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趋同。这样,经济越发展,人们越富裕,人们的思想会越稳定,社会会更和谐。

  三是社会力量的整合功能。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社会力量往往是分散存在的。要把分散的社会力量聚合起来,朝着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就需要精神凝聚力来完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把人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统一起来,就会使人们出现趋同行为。这样,当国家、政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奋斗目标时,不同的社会力量会自觉地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奋斗。

  四是御外与强内的功能。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侵略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武力入侵,另一种是精神文化的入侵。对于前者自然要靠发展,靠增强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抵御。对于后者,只有靠强大的国家和精神凝聚力来抵御。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能够形成以爱国家、爱民族为核心内容的精神统一体,当敌对势力的敌对文化入侵时,人民会自觉地奋起抵制,构筑起文化的长城。

  ■ 新时代文化发展呼唤精神凝聚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创新文化成就,是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性质,客观要求一定是有灵魂的文化、有自信的文化、有独特精神标志的文化、能够通过繁荣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

  首先,具备精神凝聚力是培育文化灵魂的客观要求。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精神凝聚力的价值观要素和文化灵魂具有先天的因果关系。

  其次,具备精神凝聚力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也正是产生精神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中,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促进发展,实现传承延续,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自信。

  其三,具备精神凝聚力是文化形成独特精神标志的客观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实现了伟大的创新,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从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凝聚力构成要素说,它具备强大的信仰和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标志内含的信仰和精神越是强烈,对人民的精神凝聚力量越强大。

  其四,具备精神凝聚力是文化繁荣昌盛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导和共同理想的引导,既是精神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精神凝聚力作用方向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引导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 让中国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首先,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中,要充分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精神凝聚力形成的首要要素。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反映共同理想要破除形式主义和简单口号化,要通过典型化和艺术化提炼和创新,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让共同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中要充分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信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靠的是中国人民认同的信仰而不是什么别的信仰,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才能形成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其三,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中要反映中国价值。在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无论是市场化文化服务,还是公益性文化服务都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积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经典精华,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人民大众在喜闻乐见中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化。

  最后,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中要充分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是产生精神凝聚力的强大动力源。从现实情况看,许多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产品的内容,设计的典型事例和场景,缺乏对人民心灵的强烈精神震撼力。在各类文化创作中,要让弘扬中国精神始终成为主旋律,通过小说、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展现中国精神、传承中国精神。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数智媒体,推动文化的传播,让中国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入耳入脑,凝聚起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