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晨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面对新时代的“新长征”“新考验”,面对“大党独有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从深度、广度、频次、效果等方面来看,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鲜明特征。
从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2025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内集中教育进行了八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仅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更以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治自觉。
■ 党内集中教育的演进逻辑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有着清晰的内在演进逻辑。
一是教育对象实现了从“关键少数”到全体党员的全覆盖。比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5年)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聚焦“关键少数”的作风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的要求则面向全体党员,强调“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从“集中性”向“经常性”转变。此后多次集中主题教育,都要求“在全党开展”,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度重视。
二是教育内容实现了从问题整治到理论武装的深化升级。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解决“四风”问题为切入点,侧重作风整顿。随着形势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年)和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逐步转向理论武装与历史使命的结合,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明确提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三是教育方式实现了从短期集中到长效机制的制度化建构。从“一年左右”集中教育到“融入经常性学习教育”,再到“完善监督闭环”“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逐步构建起“学习—整改—监督—问责”的全链条机制。比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这两次党内集中教育未标注结束时间,表明学习教育是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其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依托“三会一课”制度,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
■ 诠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八次党内集中教育,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特征。
一是坚持人民立场,以群众路线筑牢执政根基。从“为民务实清廉”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内集中教育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例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党史学习教育将“办实事”作为重要环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这种“教育实践—群众满意—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破解时代之问。党内集中教育始终坚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原则,聚焦党内突出问题。例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剑指“四风”问题,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则针对“不吃公款吃老板”等隐形变异问题,以技术监督手段实现精准施治。这种“问题倒逼改革”的逻辑与“靶向治疗”的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三是坚持理论强党,以创新理论引领实践方向。党内教育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例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党员系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推动理论武装向基层延伸;2023年主题教育则将“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这种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的模式,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是坚持制度治党,以规范化建设夯实执政根基。八次党内集中教育注重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例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这种“教育—制度—执行”的闭环管理,体现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治理智慧。
■ 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自我革命而言,党内集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全党步调一致。通过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共识。这种政治引领确保了党在新时代的团结统一,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推动作风转变,重塑党的形象威信。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党内集中教育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整治“四风”问题,推动全党作风根本性好转,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这种作风建设的常态化推进,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2025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激发担当作为,凝聚改革发展合力。党内集中教育注重将思想提升转化为行动自觉,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例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领导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党员干部不但要“学思想、强党性”,更要“重实践、建新功”。这种“思想破冰—行动突围—发展破局”的传导效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党的治理效能。党内集中教育推动修订了很多党内法规,构建起覆盖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历经三次修订,实现了“纪法衔接”;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应用,则显著提升了监督效能。制度创新既解决了“当下改”的问题,又形成了“长久立”的机制。
■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经验
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特征,党内集中教育也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只有将思想教育的柔性引导与制度约束的刚性规范相结合,才能实现“软约束”与“硬杠杠”的协同发力,这种结合不仅解决了思想问题,更通过制度保障确保了教育成果的长效化。
二是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方法相结合。从“三大纪律”“延安整风”到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如“互联网+党建”。
三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统一。党内集中教育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为目标。例如,党史学习教育既解决了部分党员“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偏差,又强化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自觉。这种统一确保了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它们以深厚的为民情怀、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密的制度保障,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意志与政治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发挥党内集中教育的独特优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