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题竟难倒原文作者 引众多师生热议
原文作者:命题思路与我的想法不一致
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著名作家熊召政的美文《烟花三月下扬州》,文章后附4道考题,其中一道要求考生分析文中引用的唐诗名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对于这一题熊召政说:“我从小读过很多诗文,写文章时一些诗句会情不自禁地蹦出来,我并没有想到,它们能对全文结构起什么作用。”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台湾作家张晓风,她的作品《念你们的名字》也出现在武汉中考语文卷里,试题提到,文章中“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这句话,是作者在提醒读者注意职业修炼,但张晓风表示并非如此,她没想过让读者去修炼什么,只是希望学生好好读书。
学生:考试和阅读是两码事
“解剖型试题”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在中考试卷上?昨天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初三学生们对此意见不一,有些学生认为做这类题目完全是为了考试的需要,也有学生觉得这些题目对自己有帮助,但他们都认同,做阅读题和平时的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粮道街中学初三学生张天铖认为,中考阅读题应该进行全面的考查,既考“解剖型试题”,也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但阅读试卷之外的文章时,他并不会刻意去归纳概括什么。
水果湖一中初三学生李彦博则直言:“我们平时看文章就是看情节、看内容,谁也不会去分析修辞、结构什么的,学这些完全是为了考试,其实对我们没用。”
专家:“解剖式命题”是不良倾向
武汉三中语文教师杨琼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思想的表达,而语文阅读命题是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考点来出题,二者很容易有出入。”《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中,就包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等。
“这类阅读题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种不良倾向,”华师文学院教授聂珍钊说,“阅读原本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考,考查他们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而不要求难求偏求细节。但有些试题却将文章解剖开,找出一个公认的、标准的概括或者规律,这必然会违背作者的初衷。‘解剖式命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聂珍钊认为,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修辞手法、文章结构,这些是文学批评家的工作,中高考试题不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批评家,而是让他们回归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文学作品。
王蒙、钱理群做不好语文卷
媒体曾报道,作家王蒙数次做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最好的一次也只有60分。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评价某年度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说:“面对着这份试卷,脑子里一片空白,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韩寒也曾称不会做用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
(责编:陈珂)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