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冷库市场“暗战”升级 群雄逐鹿加剧竞争
眼下,随着长江二桥武昌桥头的万吨冷库由于修建武汉大道而拆迁,武汉冷库市场正酝酿着一场巨变。去年以来,先后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启建20万吨冷库,四季美农贸城建设30万吨“冷链港”,新搬迁至汉口北的新徐东万吨冷库拟分期建设30万吨冷库群,这三家均号称单体容量全国“最大”。一时间,武汉冷库市场群雄逐鹿,硝烟弥漫。
“大冰箱”供应市民餐桌
在武昌蛇山防空洞里,常年住着来自广东的8个经营户,每月香蕉批发量约30万公斤,供应武昌地区。这些香蕉从广东采下时,只有六七成熟,又青又硬,运抵武汉就冷藏在防空洞里,窖藏保鲜“催熟”后,才能供应市场。
其实,不光是香蕉在销售之前储存在“冰箱”里,市民在超市、菜市场、水果店购买的水果、冷鲜肉、海鲜等“鲜货”,越来越多地开始储存在冷库里,以减少损耗。只是这些数量庞大的鲜货,不是储存在防空洞,而是存放在冷库里。
白沙洲冷链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国斌告诉记者,以往蔬菜、水果、冷鲜肉、海鲜等鲜货,绝大多数都是现买现卖,即全国各地的商户当天把蔬菜、水果等集中卖给批发市场后,再由当地的零售方采购回,最后转卖给消费者。但由于缺乏温度在零下5摄氏度的冷库保鲜,蔬菜和水果在运输和交易的过程中,品质可能发生改变,损耗率可高达30%。
他说,人们常说的冷库包括两类,一类是用于冷藏的“低温冷库”,用于冷冻速冻食品和肉类,譬如冷冻鸭子、牛肉、剥皮鱼、带鱼、虾子等,包括徐东万吨冷库在内的武汉现有冷库,多为低温冷库;另一类是用于保鲜的“高温冷库”,用来储存新货,包括水果、禽蛋奶等,目前高温冷库的需求缺口较大,只有白沙洲、东西湖山绿冷库存有存储条件。
“这两种冷库,就如同家里的冰箱,冷藏区用于保鲜,冷冻区用于长时间保存食物。”周国斌解释。
万吨冷库霸主“变脸记”
楚天冷冻食品行业协会会长王将离说,在万吨冷储进军武汉冻品交易市场之前,武汉的冻品交易主要集中在汉口的硚口禽蛋厂、汉阳六库和武昌四库。并且,当时每个库的库容都比较小,形成的交易市场也比较小,万吨冷储出现后彻底改变了武汉冻品交易的面貌。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的顺利通车,让地处徐东大道旁边的万吨冷储尽享地利之便,交通彻底改变了万吨冷储在武汉冻品交易上的地位。
据了解,徐东万吨冷库是国内三大冷冻品市场之一,年成交量70万吨,国内主要大型冷冻食品企业均在此设有总代理,已初步成为华中冷冻食品集散地,担负着武汉及周边地区80%农副产品、肉制品、水产品、海产品的供应,每天有近1300吨冷冻食品从这里走向武汉市民的餐桌。
有资料显示,万吨冷储的年吞吐量达80万吨、交易额90亿元,所供应商品占武汉市居民消费总量的40%。万吨冷储的冻品交易量,要占到武汉市的80%左右,成为武汉市民不可缺少的“大冰箱”,并且,间接掌控了武汉三镇的菜价。
最典型的一幕,是万吨冷库的一次被迫关门“歇业”,导致三镇肉类冻制品和海鲜价格一路上涨,波及武汉市民的“菜篮子”。
2008年12月初,由于冷库方推行新的收费方式,合并综合管理费与冷库租金,相当于将租金由每吨2.5元至3.1元涨到5.1元至5.5元,引起200多户冷冻品经营户不满。次日,不少经营户拒绝开门营业,该市场冷冻品交易几近瘫痪。引起三镇不少菜市场上冷冻肉制品缺货,集贸市场、酒店、菜场、超市、卤制品加工厂都面临冻品供应紧张的局面。菜场上冰冻的猪肚、牛肚销售一空,鸡腿、鸡翅、带鱼等其他冻货每公斤涨价1元到2元。
“由此可见,万吨冷库在武汉冷库市场的地位有多重要。”一位业内人士至今依然感慨。
两年前,武汉市冷链物流的两大巨头武汉肉联、万吨冷储实现战略重组,形成“新肉联”,冷储规模达18万吨,年出入库总量约300吨,系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冷储公司,被称之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冰箱”。
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地处“郊区”的万吨冷储,现在已身处繁华商业区,外表破旧不堪的冷库,似乎也成了徐东繁华区域中不和谐的音符。今年,随着武汉大道的规划建设,徐东片用地规划调整,万吨冷储停业拆迁,拟新搬迁至汉口北建新万吨冷库。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