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成发描绘"十二五"蓝图:武汉要有更大的担当
“凡是有利于武汉跨越发展的,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在历史新时期,推出新的战略决策“一主两副”:武汉及襄阳、宜昌。作为其中“一主”的武汉,要实现更大的跨越,要做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起到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进则退,慢进也退”,2日,在省委省政府武汉办公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描绘了武汉“十二五”蓝图,同时,也指出了武汉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十二五期间,武汉将奋力实现“五个跨越”:
在经济总量上实现跨越——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向万亿元的跨越。
在经济发展结构和质量上实现跨越——真正实现由老工业基地、传统商贸重镇向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转型和蜕变。
在城市功能和地位上实现跨越——努力实现由目前国务院定位的“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国家中心城市”跨越,在更大范围发挥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引领和综合服务、交通枢纽功能。
在城市形态和布局上实现跨越——构建“中心城+卫星城”的城市格局,主城区控制在三环线以内,远城区各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城市发展形态。
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实现跨越——由目前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阶段,建设幸福武汉。
[摩登之城]
我市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改变“摊大饼”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主城区建设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6个远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城,形成“1+6”城市格局。
主城和新城之间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主城+新城组群”、“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总体构架。
——长江“双桥”间将现14栋超高楼
重现“大汉口”繁华胜景
“两江四岸”开发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汉口沿江地段,重点规划推进江汉一桥至二七长江大桥之间的综合开发,特别是汉口老租界历史风貌街区、汉正街等区域的改造开发,打造具有滨江滨水特质和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沿江商务带,重现“大汉口”繁华胜景。武昌沿江地段加快建设武昌古城和滨江商务区。
长江一桥、二桥之间规划建设1栋600米以上、3栋300米以上、10栋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展现大武汉形象。
基本建成王家墩商务区、武汉四新博览会展区、杨春湖高铁经济服务区等一批服务业聚集区。
全面完成二环以内“城中村”改造、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如总投资60亿元的光谷金融港,总投资130亿元、展馆规模全国第四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总投资400亿元的世贸嘉年华,总投资260亿元的万达东湖生态旅游区,总投资150亿元的绿地国际金融城,总投资45亿元的东湖欢乐谷将建成投入使用。
[通达之城]
——成为全国高铁枢纽城市
持续大规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健全“铁、水、公、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参与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强化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实现武汉与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城市。
以武汉为中心,1小时左右到达省内各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郑州、合肥、长沙等中部城市,3-4小时到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内主要大城市。
——打造中部水、陆、空立体交通“门户”
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2015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60万标箱,成为中部地区“水上门户”。
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全国第四门户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超过44万吨。
完善高速快速路网,成为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节点。
——6条地铁线建成通车 远城区全部通轻轨
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交通畅通能力明显提高。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从2012年起,每年通车一条地铁线。到2015年,6条地铁线建成通车,远城区全部通轻轨,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到290公里。
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环线、快速路网和微循环系统。畅通一环、建成二环、完善三环、建设四环。2015年,主城区等级道路长度达到2431公里,二环以内点到点车行时间基本不超过30分钟。
——开建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
加强过江通道建设,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和江汉六桥,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江汉七桥。
到2015年,全市建设和形成15条过长江通道、12条过汉江通道。
[富足之城]
——城乡三项基本医保全覆盖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城市。打造富足、保障之城。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待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处于中上水平。
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25%。
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立供给充裕、质量安全、价格适中、抗风险能力强的农副产品供应体系,“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70%以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更有尊严。
[宜居之城]
——做好“湖泊”、“绿道”两篇大文章
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基本完成“大东湖”生态水网一期、汉阳“六湖连通”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和生态固稳,并建成“一湖一景”。
加强对远城区湖泊的生态保护。按照湖光山色、低碳生活,生态化、网络化、特色化、人性化的规划定位,大力推进城市绿道和远城区生态绿楔建设,规划建设全长780公里的城市绿道,构建“一心、六楔、十带”的绿道网络,努力建成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智慧之城]
——每位市民一辈子一张电子病历
形成“智慧城市”雏形,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2015年,主要信息化指标进入全国城市前5名。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
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大力推广普及“武汉通”,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小额消费,今后,打的、交停车费,都可用“武汉通”刷卡完成。
大力推广电子病历并与医疗保险相衔接,使其伴随市民生老病死全过程。
“不进则退
慢进亦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三个台阶,经济总量规模与一流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上海的33%、北京的40%、广州的52%、深圳的58%、天津的61%。
2010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仅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87.54亿美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0位。
虽然武汉是国家定位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但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产业带动和要素服务能力都亟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只有28.5公里,大大低于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广州(236公里)等城市。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0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3位。
思想不够解放,先行先试步伐小,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投资环境与先进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行政审批效率不高,要素保障能力偏弱。干部队伍中“庸、懒、散”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除此之外,阮成发称,我市面临的区域竞争、城市间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机遇,抢前争先,掀起了新一轮大发展热潮。东部城市在经济实力、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发展文化等方面优势明显,率先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西部城市励精图治,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信心足,势头猛。中部城市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抢抓国家政策机遇,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梯度发展时代潮流,成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发展速度快于我市。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阮成发指出,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蓝图,我们将以狂风暴雨般的气势、摧枯拉朽般的魄力,推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工作作风,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责编:陈珂)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