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环卫市场化改革陷入困境 重庆企业半年亏20万
入驻仪式上,暄洁公司经理张友谊笑容爽朗,自信满满。时隔半年,近日,当记者再次来到民族街,印象最深的却是张友谊那一脸苦笑。
赏与罚
暄洁公司在接管民族街的保洁工作时,也同时接收了该街环卫所的83名环卫工。
多年来,由于福利待遇与工作绩效不挂钩,习惯了吃“大锅饭”的环卫工一直缺乏工作积极性,不少人工作随意散漫。
暄洁公司入驻后,其重庆母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被搬到了民族街。张友谊介绍,该公司实施分级督察、垂直管理,将清扫地域划分为若干片区,每片区由几个班、组负责。每班设一名专职督察,负责检查该班工作,并将工作情况上报片区,每日由片区总督察评定。一系列考核制度赏罚分明,奖惩均立即兑现。
考虑到环卫工们的适应力,公司在最初的那个月以口头批评为主。首张罚单是一名女环卫工在当班时间跑到邻居家休息,被罚款2元。两元钱不是大数目,但在底薪不足千元的环卫工看来,却也如同“割肉”。自此,违规成本深入人心。
工作时间聊天不干活罚款,私自分拣垃圾罚款,早退罚款,保洁效果不达要求罚款……在一系列严格的规章面前,环卫工们多少有些怨言。一名环卫工说:“我扫了十几年地,从没像现在这样受憋。”半年间,已有几名环卫工离职。据说,有人是因为受不了管束而辞职。
张友谊表示,在处罚上比较谨慎,单笔罚款从未超过10元,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奖励力度。第一笔罚单开出不久,环卫工左莲花因带头使用新式清扫工具获奖50元。
正当武汉的公司还在费心拿捏罚款的尺度和分寸时,重庆母公司却认为,应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
江汉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王金龙认为,环卫工人多是家族式抱团工作,市场化改革后,有一个适应过程,一旦他们承受不了选择离开,在现今环卫工人十分难招的环境下,补充人员是个大问题。
收与支
对重庆母公司而言,暄洁公司是其试水江城的一颗石子。“公司料到我们会亏损,但没想到亏这么多。”张友谊无奈地说,仅仅半年时间,公司在民族街项目上已经亏损20余万元。
记者从武汉市城管局了解到,目前该市的环卫经费基本上来源于居民缴纳的卫生费,由于收费标准不高,且平均收费率不足60%,环卫经费一直存在较大缺口。“这只是一方面,”张友谊说,以前街环卫所负责清扫保洁时,办公场地、冲洗用水、清扫设备等均为政府投资,暄洁公司承包时,这部分经费未纳入成本核算。此外,公司给每名环卫员工缴纳了五险一金,这在从前也是没有的。
考虑到暄洁公司的运行成本,江汉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弥补缺口。其上级公司的一位主管透露,目前暄洁公司从政府获得的收入仅相当于支出的50%。“提升环卫形象,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暄洁公司,任何一位主管都会提及该公司的职业追求,要达到这一目标,机械设备的应用至关重要。据介绍,去年该公司投入了价值300余万元的机械设备,环卫工人的作业效率提高了30%,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机器是好,可机器一转就要钱啊。”张友谊摇着头说,“机械的使用耗去了大量成本,如果再这么亏下去,以后只能恢复到肩扛车推的人力作业。”
目前,暄洁公司已就经费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作为外来企业,我不想看到最后的结果是水土不服,如果政府能适当追加部分经费,我们希望一直留在民族街。”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