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试验跨步迈向“武汉模式”
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武汉用“两型”为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加上了一组形容词:幸福、绿色……正如省市领导在部署今年武汉的经济发展时称,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再多的GDP,我们也不能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持续快速的最好捷径是什么?2007年底,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复,武汉手持这块金字招牌,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
如今的武汉人,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已随处可见到“两型”的烙印——
历经三年的摸索,武汉的经济、老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已初尝“甜头”,而今,武汉人瞄准了这个方向,坚定了“两型”的理念,大跨步迈向“两型”发展的“武汉模式”。
两型生活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推进“两型”社区建设会议上获悉,武汉市将在五年内全面推进“两型”社区建设;来自全市民政、财政等部门的负责人一行50人先后参观了武昌区中南街静安社区和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区“两型社区”建设。
全家5口每月只花20元水费
水岸星城社区居民马建华介绍了他们家“两型”建设,全家5口人每月只需20元的水费,节约的窍门就是: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衣服最后一道水用来拖地。“我们家的小轿车都是自己洗的,节约水不说,每年还节约了近千元。”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居民杨先生,用抽油烟机的废油制成肥皂,并印上“我爱百步亭”后赠送给邻居,承诺社区居民收集1斤废油换1斤肥皂,增强全员参与自觉节约资源的意识;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社区倡导“邻里合乘”,充分利用社区居民的车辆资源,减轻道路拥堵。
市民政局局长刘志海介绍,2009年开始,中心城区开始“两型社区”建设试点,两年多来,全市 42个试点社区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低碳、绿色的“两型”生活理念正在这些社区形成。
投入2亿元改造社区基础设施
“两型社区”要从解决老百姓目前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刘志海介绍,两年来全市累计用于建设和改造社区工作及居民活动用房、社区破损路、社区排水管网、楼道照明设施改造等项目的资金达2亿多元。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用于“两型社区”示范创建试点,共推广节能灯具90多万只、安装太阳能路灯和节能光源910个、推广节水器具3.7万个、改造排油烟道2500多处、推广家用油烟净化机400多台、推广家庭用窗户隔热膜4000多平方米、配置垃圾分类箱4900多个、安装废旧电池回收箱1700多个、设置垃圾生化处理设施9处、建成中水、雨水处理系统36处、建成两型生活馆2个、两型示范园1个、“两型”生活联盟站15个、增加社区绿化面积17.8 万平方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今年开始在7个中心城区安排100个社区开展创建“两型社区” ,主要是对社区内道路、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社区,先行重点解决社区设施完善问题,同时开展“两型”社区创建工作;对基础设施较好的社区,重点引导社区居民树立“两型”生活理念、培育“两型”生活习惯,推广建设节约、环保的各类公共设施和家庭服务设施。
每天回收500公斤废旧电池
记者获悉,目前我市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基本建成,平均两天就回收1吨废旧电池。
从2005年开始,我市开始探索废旧电池的回收。2008年,我市启动《废旧电池回收方案》,市民可在三镇上百个中百超市里设立的废旧电池回收点投放废旧电池,并凭电池兑换物品。中小学生可收集废旧电池参加文化活动如免费参观牡丹园等。
目前,武汉市在200家中百超市和100个便民自行车站点建立有偿的废旧电池回收点。全市平均每天回收废旧电池约0.5吨。
在武汉从事资源循环产业的格林美公司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在武汉市政府支持下,公司先后启动近100次废旧电池的集中分类回收活动,先后有300多所大中小学以及500多个政府机关参与其中,直接参与的政府官员、市民、学生达1000万人次以上。武汉市废旧电池回收率已达到30%以上。
便民自行车成为城市“新名片”
在武汉,绿色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据统计,武汉目前有5万1千多辆便民自行车,1118个自行车站点,发放100多万张租车卡,每天为市民提供约12万人次的便民服务,累计提供服务150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最大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形成了“便民自行车武汉模式”。
今年,计划新增100个服务站点,增加投放2万辆自行车,使全市服务站点达到1200个,自行车总量达到7万辆。
2009年5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同时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市中心城区便民自行车公共服务系统投入使用。3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将便民自行车建设列入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专班推进这项惠民工程。
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公共自行车,成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流动风景。
为了切实让骑自行车更加便利,市建委负责人介绍,今后武汉所有新改建市政道路工程一律按规划实施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道)。
12月底前,全市将完成含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工程共计16项,新改建里程112公里;对全市22条既有道路总里程106公里的非机动车道标线重新施划,解决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路权混乱的安全隐患。
两型建设
除了老百姓可知可感的“两型”外,还有很多“两型”元素,虽然看不到,却已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武汉诞生首个千亿产业
根据武汉的基础及“两型社会”建设形势,我市重新评估“十一五”规划。我市原来提出建设钢铁基地、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光电科技等四大千亿产业。但这还不够,我市还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环保产业、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四个千亿的产业,通过8个千亿产业的发展,武汉将实现GDP超万亿。
去年,在“汉产”汽车驰向大江南北时,武汉的工业经济同样风驰电掣,而汽车产业已突破千亿大关,今年将实现产值1200亿元,成为武汉首个千亿产业。
武汉建成一小时交通圈
2007年12月26日,随着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连通武汉城市圈的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武汉与城市圈8个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这对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铁路四大主枢纽之一的武汉,正在形成辐射主要城市的“4小时经济圈”:武汉东至合肥、上海;南至广州、深圳;东南方向至南昌;北至北京都将只需要4小时。
天兴洲以东70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将崛起总亿吨级大港,问鼎中国最大内河航运港口,这就是规划中的武汉新港。
用“煤渣”建成
16层办公楼
一幢16层楼高的办公综合大楼,使用的建筑材料竟然都是“煤渣”转换而来,青山区政府这栋建筑已成为“两型”建设标志性建筑。
据介绍,该幢大楼的墙体全部是采用粉煤灰空心砌块,这种粉煤灰空心砌块是青山热电厂产生的煤渣,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环保节能性的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空心砌块性能及耐久性都远远高于粘土砖。大楼的外墙是采用外墙外保温的形式施工的,其保温沙浆为4厘米。
“煤渣”建楼其实是我市“两型”突破口——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循环还涉及企业、农村、废品回收等等。
两型机制
先行先试仍在进行中
“两型”的金字招牌在手,武汉获得的最大实惠就是“先行先试”,只有试才可能取得突破,而在试的过程中取得可供借鉴的经验,才更显弥足珍贵,才会成为“示范区”。
经“三年行动计划”的尝试,我市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点创新八大体制机制: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促进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
提升城市功能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
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
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