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着力打造全国现代化教育中心
六大任务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我市将重点推进六大工作。
加快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
我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制定公益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幼儿园编制标准。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补充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快新建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入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我市将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内干部教师有序流动的机制,推行学区制,缩小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
努力化解择校矛盾,引导和规范入学招生行为。加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推行小班化教学。建立优质学校帮扶相对薄弱学校和名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的机制。制定《武汉市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标准》。创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示范区。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优质发展
我市将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行标准班额办学,使普通高中班额逐步调整到每班45人以下。探索示范高中与重点高校合作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试点。推进特色高中学校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我市将着力建成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14所,国家级优质特色学校10所。各区集中力量办好1所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建设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基地33个。建成15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30个省级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推进职教集团化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支持服务在汉重点高校创建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继续推进市政府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建立在汉部委属高校、省属示范高职院校与市属高校的合作机制。推进市属高校特色发展。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分中心、武汉现代开放大学。健全终身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建立宽进严出的成人学习制度。健全终身教育网络体系。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未来10年武汉教育发展目标:建成全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
未来十年,我市将顺应人民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盼,牢固树立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理念,紧盯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力争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行列。
未来10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前列,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努力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教育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名城。
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设想——
确立“为每一个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理念,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升品质、服务人民”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武汉跨越式发展开发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幸福武汉”建设作努力,为复兴“大武汉”作贡献。
我市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市0至3岁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年。
实现战略目标两步走——
第一步,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基本建立起多元开放的终身化、现代化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44年增加到14年。第二步,力争再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年,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武汉教育在中部地区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7大教育项目 7大改革试点
确保我市教育规划目标实现
据悉,我市将在未来十年,具体实施7个教育重大项目,开展7个教育重大改革试点,确保实现我市未来10年教育发展目标。
实施7个教育重大项目: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行动、义务教育学校高位均衡建设行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行动、特色高中建设行动、职业教育园区化集团化建设行动、“十百千高级教育人才梯队”建设行动和“智慧教育城”建设行动。
开展7个教育重大改革试点: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试点、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试点、推行区域性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改革试点、建立市属高校战略联盟改革试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和建设教育国际化实验区改革试点。
两大措施保障目标实现
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我市将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全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到2020年,我市将培养十名以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百名以上在全省有影响的高水平校长和教师,千名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师)和学校管理带头人(校长),造就引领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级教育人才梯队。各区基础教育主干学科至少要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每个学科要培养1名以上市学科带头人;每个乡镇(街道)培养1名以上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校培养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
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特色,成为专家。搭建教育家办学平台,宣传推广教育家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办学经验。放手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探索建立教育家办学的评估、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教育家型教师、校长成长的环境。设立“武汉教育家”称号,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献身教育事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
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同一区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有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岗位绩效工资兑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逐步提高津补贴标准。
我市将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比例,超过省对我市核定的比例。到2020年,我市中小学生均事业费、拨款标准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公告制度。
进一步落实国家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政策。财政每年在基本建设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市、区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教育。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制定并逐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我市还将加大教育建设用地的储备、供应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建设用地“净地”划拨的供地模式。制定《武汉市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管理办法》。
探索建立现代化学校制度
我市将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
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我市将完善“市政府统筹、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市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我市将成立武汉市教育咨询委员会,设立武汉市教育改革创新奖。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我市将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
采取联合办学、委托管理、资源整合等形式扶持薄弱学校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支持民办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我市还将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健全非户籍地学生升学办法。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和注册式入学制度。
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引进境外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和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认真办好若干所示范性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模式。鼓励支持500所中小学校建立海外姊妹学校。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4-5所。
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面免费
高中阶段完成“有学上”历史任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除了中心城区部分非贫困家庭学生还需缴纳教科书费外,已基本实现零收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三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寄宿生住宿费,补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免费资金达到2.4亿元。
在2009年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刘延东和袁贵仁同志对武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加强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此外,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完成“有学上”历史任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94%,愿意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都有学上。全市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到72.77%,高中升学率连续三年稳定在80%以上,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也得到稳步提升。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0所,国家级、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7个,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专业63个。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50%。
我市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特色彰显,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了聚焦报道。
据介绍,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47%。市政府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部属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江汉大学通过划转省化学研究院取得硕士授予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积极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申请获批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组建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我市还率先将中小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年首次将基础教育设施配建资金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范围。2010年,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化,制定了《武汉市都市发展区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0-2020年)》,规划面积由427.5平方公里扩展到3261平方公里的范围,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学校空间布局体系。
改革创新 均衡优质
义务教育巩固提升
本报讯 我市率先探索建立了乡镇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强化了乡镇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共评选表彰了27个“武汉市教育先进乡镇”。 此举获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为促进中小学均衡建设优质发展,近年来,我市共建成202所初中标准化学校、17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79所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推进20所优质高中学校建设。
目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操场基本上都修建了塑胶跑道,农村中小学已全部更换课桌椅,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而全市179所中小学校,共计1.2万台计算机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累计接待上网学生133万人次。全市120所中小学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全市安排近14万名学生免费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科学技术馆、武汉中华奇石馆等校外教育场馆。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校园安全责任事故问题,调研起草了《武汉市中小学校安全条例》,目前已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是武汉市教育立法工作的重大突破。今年,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和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我市还率先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招生考试、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以及优录政策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2.4%,这个比例处于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水平。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