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专程采访武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设计院时了解到,该设计院正与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合作,进行一项名为“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可行性”的研究,即对武汉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提出武汉市垃圾分类收集的构想及保障措施;选择垃圾分类试点区域并制定推进实施方案。
据了解,该项目若实施顺利,将改变武汉垃圾分类“习惯”,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佳利用。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并即将在若干小区进行试点。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一直关注垃圾分类,曾提交过有关垃圾分类的政协提案,也与市城管局局长李记泽探讨过武汉的垃圾处理模式,欲为武汉找到一种最恰当、最贴近武汉市情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新模式——
■现状:
居民区无分类垃圾桶
说到武汉垃圾处理现状,周敬宣认为近年来相继修建的卫生填埋厂、焚烧发电厂,比起十几年前的垃圾乱堆乱放甚至填湖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街头已经安装了分类垃圾桶,但是垃圾生产“大户”——居民生活区并没有添置这种垃圾桶。目前关于垃圾分类的标准仍然模糊,市民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在源头上就未实现有效分类。
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垃圾在后期处理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进行二次分类,混合收集运输,或是运到填埋场卫生填埋,或是送入焚烧厂焚烧发电。
周敬宣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导致垃圾中作为资源的部分,无法循环再利用,而建设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两种处理方法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二次环境污染。尤其是像厨余垃圾这样的湿垃圾,经填埋后容易产生渗漏,污染地下水源。而餐馆产生的大量厨余物也极易流入地下作坊,变身地沟油。
■试点:
推行近四年 成效不显著
2007年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青山区也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区。因此2008年,武汉市决定把青山区钢都花园8个社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
当时钢都花园的8个社区有居民1.2万户,机关、事业单位29家,日产生活垃圾50余吨。试点后,8个社区新置100组共300个垃圾桶,每组垃圾桶分别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三种标识,居民按照标识将垃圾分类投入垃圾桶。该区城管局还在每个社区设置了一间垃圾分拣房,配备专门的分拣工,将未按要求投放的垃圾进行分拣,把包括厨余垃圾在内的湿垃圾投入特制“罐子”——生化处理机内,经过发酵处理后垃圾可变成肥料再利用。据当时媒体报道,在试行垃圾分类收集的第一天钢都花园123社区大约有40%的居民能够按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投进不同的垃圾桶。
试点小区垃圾分类进展如何?今年4月份以来,课题组调查发现,小区内居民仍将生活垃圾混合投放,源头上没有实现分类;而收集的饮料瓶、纸壳等物品则被分拣工送去了废品收购站,可回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课题组认为试点小区覆盖面有限,垃圾总量偏小,对垃圾减量化大局贡献甚微;而且现在的运作方式以小区物业为主,由物业公司聘请民工对垃圾进行分拣,居民、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仍不够。
据了解,武汉市垃圾分类收集新模式的课题,将持续到2012年7月,在此期间,课题组除走访原有试点小区外,还将寻找合适区域系统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构建适合武汉垃圾处理现状的分类收集、处理模式。
周敬宣坦承,现在亟待确认的是垃圾分类方式,他建议初期采用干湿垃圾分类作为主要模式,循序渐进地培植市民分类的自觉性。
见习记者 王雪
一只纸碗的再利用之旅
我是一只纸碗,别看我普通,作用也不小。大家都知道木材是纸张的原料,纸张又是我的“细胞”,所以当我被用完“抛弃”时,我是可回收垃圾呢,能够循环再利用。所以从出生到被再利用,我可要搬好几次家。一起去跟我瞧瞧吧。
第一站,早点摊。热干面出锅,便倒进我的“肚子”里,过早的人们捧着我,嚼着热干面大快朵颐起来。这不,一大早主人吃完面急匆匆赶公交,一甩手就把我扔进了垃圾桶。“等等……扔错了,我是可回收的!”躺在其他垃圾桶里的我眼睁睁看着主人离去。于是,在这个新家我便和果皮、剩饭兄弟们杂居了。
正琢磨着我这被抛弃的“宝”该怎么办时,环卫工人把我和其他垃圾从桶里捡出来,倒进了来接我们的垃圾运输车。车子载着我们来到了我的第二个暂居地——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车停稳后,对准卸料斗,把我们一起放下去。卸料斗接手垃圾之后,缓缓升起,再把我和垃圾同伴们倒进压缩机里。
“哎呀,别挤别挤。”兄弟们叫嚷着,大家在压缩机里都变了形,扁扁的,瘦瘦的。被压扁的我跟着同伴们,跌跌撞撞就被推进了黑乎乎的洞里。原来这里是垃圾斗。越来越多的垃圾涌进来。不一会儿功夫,十四五吨的垃圾就填满了这个大家伙。这个垃圾斗是可卸载的,把我们装满后,它就被吊起来,移到垃圾车底盘上。车子轰鸣,我们就要去往下一站——卫生填埋场或是垃圾焚烧发电厂。
近半个小时的颠簸之后,我来到了终点站——位于汉口北的汉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这家垃圾发电厂2008年动工建设,去年刚刚建成投入使用。“哇,这儿的厂房崭新崭新的,新家真不错。我们终于要被派上用场啦”来到新家,我和兄弟们都雀跃着。
进入大门,司机先带着我们过磅:16吨。过完磅,我就要下车了。在有8个卸料口的处理平台上,所有垃圾一泻而下。拥有10吨抓力的抓斗,把我们放到原生垃圾库。
一眨眼的功夫,我们又被送入预处理车间,工人们把夹杂在我们中间的金属、砖头、石块等不可燃烧的兄弟捡出来,而我将和其他可燃烧的垃圾,经过传送带进入垃圾焚烧炉,接受高温“烤”验。一号锅炉“接纳”了我,经过900度高温的“烧烤”,我跟兄弟们产生的烟气由锅炉转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些电能会输送到湖北省电网公司进行统一调配。至于垃圾大家族产生的多余烟气,会通过布袋把重金属和二噁英吸走,然后再就通过烟囱排出去。就这样,在锅炉里,我化作烟气,完成了再利用之旅。
责编: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