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5000字邮件倾力献策 游子遥寄关爱家乡心声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1-10-22 08:43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李晓萌) “虽然我长期工作在外,但关心武汉发展的点点滴滴,希望她的明天会更好,恢复她应有的荣光!就此,我写下一篇自己长期在外工作生活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建设提供自己绵薄之力。”昨日,出生、求学在武汉,长期工作在上海的李恒,向本报发来长达5300多字的邮件,为家乡发展遥寄良策。

    实力武汉:

    重视新经济和高端服务业

    一个城市,必须抓住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端物流(包括物联网的融合应用)、环保(资源再生,水资源再开发利用)、生物医药、投融资行业、服务咨询、低碳和全球碳税交易、工程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机电等新产业,位于高端价值链,不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不破坏城市周围环境,适合武汉人才聚集的特点,还可以带动一批武汉周围城市群的产业工人一起发力,参与全国和全球的竞争,是不可丧失的新经济和产业。

    魅力武汉:

    划定特区打造“新加坡式”城管范本

    李恒心中的家乡武汉天生丽质,硬件条件得天独厚,但要增加武汉的外在魅力,需要在软环境上多下工夫,包括城市文化,城市服务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法制建设,市民素养,公共道德等诸多方面。

    李恒认为,武汉的城区过大,加上每个地区的人文氛围及流动人口量不一样,总体提升软环境魅力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近期可选取一个恰当的地方,先实行小范围试点示范:在这个地区实行新特区管理制度,比照新加坡城市管理标准和模式打造市民文明素养。比如,在这个特区内,严禁大声喧哗,乱丢垃圾严管重罚,公共场所严禁饮食等等。“当苏州用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来打造自己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跨越发展时,我们也可以学习新加坡的模式来创新城市的管理思维。”

    活力武汉:

    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创新动力

    李恒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只要是有厚重历史的城市反而都创新不足,本土文化影响比较大,外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属于弱势文化。武汉虽然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首义文化,但行为和成绩尚有欠缺。

    可喜的是,武汉拥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血液和清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武汉的政府、企业、媒体等要创造各种机会,与这些带着各种想法的大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在武汉有家的感觉,愿意扎根武汉,融入武汉,建设他们自己想要打拼未来家园的武汉。这是一个未来明星城市重要的市民群体,是武汉发展的动力,也是武汉创新宝贵的人才和思维财富。

    和谐武汉:

    呼唤敢于担当的政府和热心互助的市民

    和谐武汉,在于一个敢于担当的政府,一群敢于热心相帮的市民,在于一个互助互管的城市氛围。李恒认为,首先政府要亮剑,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比如欺行霸市的团伙、对环卫工破口大骂的不文明市民,都要坚决惩处不手软。对于爱心市民,则要多给予宣传激励。也可以扩大武汉各种见义勇为或善行基金的募集力度,公布发放标准细则,让市民明白什么善举和义行在这座城市中可以受到保护和尊重,使武汉成为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

    广东佛山 李文波:我是一名湖北天门籍在粤务工人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名湖北人,心中一直关心湖北、武汉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武汉发展。我已在武汉购房置业,家属在武汉生活、学习,自己因为暂时没在武汉找到合适工作,仍然留在广东。这次从美国出差回汉休假,感觉武汉在不断变化,深感欣慰。

    李文波提出三条建议:对有意在武汉投资发展的企业或落户武汉的人才,在行政服务方面提供方便、简化手续;多鼓励在外省、外国发展较好的成功人士,回武汉置业落户、创业就业,各方面提供方便、给予关照,让他们觉得回武汉有发展机会,回得值得;充分利用武汉高校多且实力相对雄厚的优势,加强高校科研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结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尽快从制造走向创造。

    山东青岛 乔刚: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武汉的城市发展,我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有一定研究,希望能为武汉的交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乔刚为武汉交通发展提出发展立体交通、推广港湾式公交车站等十二条具体建议。乔刚特别为我市缓解停车难支招:制作城市停车地图,推广应用停车诱导系统,将城市停车指引地图发放到每位司机手中。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