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民写下8千字“农民工生存报告”
8000字“农民工生存报告”
这封可称为“农民工生存报告”的邮件,描绘了武汉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群像,凝聚了一位普通市民对农民工的真诚关注。
为何选择走访工地?王涛讲起了自己的经历。1997年,他曾先后在汉口火车站和江滩一期工程工地做过建筑工人。工地条件艰苦,看电视更是奢望,当他提着粘着泥巴的工具乘公交时众多异样眼光更让他挥之不去。
曾经的经历让王涛对农民工有一种特别的情愫。现在的他在一单位从事文职工作,今年搬家到盘龙城后,他发现附近有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他就经常去转一转,和民工们聊一聊。
在这份生存报告描绘的武汉农民工生存图景里,既有背负家庭重担的中年人,也有初入社会的“90后”,他们背井离乡,在武汉打拼,生活却少有人关注,这些都促使他提笔。
●建议一:
工地为农民工添置夫妻房
王涛发现,大多数建筑工地的工人住的是十几人一间的工棚,没有更多的工棚供夫妻居住。如果在外租房,至少需要三四百块租金,少有民工舍得支付。无奈之下,多数民工只能选择分居,一年也难得与妻子见上几面。来自随州的民工小江告诉王涛,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从老家到工地看望他,却没有栖身之处,只能在工棚以竹席隔断,做成简易夫妻房。
王涛希望工地能够更为人性化,在建设工棚时多考虑成家民工需求,添置夫妻房。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应考虑为有配偶的民工提供夫妻团聚、共同生活的机会,以便减轻他们的性压抑和心理疾病。
这一建议也得到汉网网友“bingch”的呼应,建议在工业区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建设公寓,供在汉务工人员居住,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条件。
●建议二:
在工地增设文化休闲场所
精神生活贫瘠也成为农民工之忧。来自孝感农村的19岁民工小黄,高考落榜后,随老家的建筑队来到汉口北建筑工地做小工。小黄和工友们住在阴暗、潮湿、杂乱的工棚里。工棚里只有干活的工具、铺盖,没有电视看、没有网络上,更没有报纸读。小黄只能通过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世界,闲时,和工友打扑克消磨时光。
王涛走访多个建筑工地,发现打牌、喝酒、闲聊、睡觉成为民工业余生活的全部。他建议,经常开展送电影、送书籍报刊、送文艺演出到工地,多给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报刊、音像、影视,在工地增设文化设施等,让农民工也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建议三:
让农民工看病有保障
王涛还发现,众多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只顾赚钱养家糊口,顾不上身体健康。在汉口后湖某工地上,来自松滋的农民工小刘告诉他,看病不能报销,得病了就硬撑着。同时,民工们对健身话题反应其实十分强烈,但一些建筑单位的老板一谈到农民工健身问题,就搬出了“环境不允许,工地上成天灰尘满地,建筑材料堆积成山,工期紧、任务重”等理由来搪塞。
王涛说,农民工们都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是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罢了。他建议要多关心民工的身体状况,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免费为农民工体检,送医上工地。
●建议四:
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
呼吁关注农民工的不仅王涛一人。家住蔡甸区常福镇的杜伟建议,加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现在很多农民到城里打工,因没有技术,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因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应享受的待遇如年休假、加班费等成了奢望,在城里打工都是一年换几个位置,如果有了培训,他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农村建设也会蒸蒸日上。
“在我市每一条新铺的道路上和每一栋新盖的大楼中,都洒下了农民工的辛勤汗水。这个数量达数十万甚至更庞大的群体,为城市提供着建筑、保洁、保安、家政等各种服务,是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功之臣’,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精神生活,无视他们对于文明生活和健康的渴望。”
昨日,家住盘龙城的市民王涛给本报发来一封8千多字的邮件,建议在今年的十件实事中,增添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容,“给农民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我们城市的文明水平才能够真正提高,农民工在这里才能更加安心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实事小锦囊】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目前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不同层次的重点学校之间差距较大,要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让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师的流动成为制度。
●增设、改造农贸市场
由于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管理,农贸市场转型超市难有突破。建议以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农贸市场管理公司,全面管理全市的农贸市场;对现有农贸市场的布点情况进行调查,合理、科学布点,保证农贸市场的覆盖率和覆盖半径;实行“农民直接销售准入证”,免除相应的管理和交通费用,并在市场内增设一定数量的“农民直销点”。
●让市民都能享受绿荫
绿化一定要栽大树,最好还是多栽梧桐树,要栽到城区来、栽到社区来,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绿荫庇护。要把道路都变成绿荫,人在树荫下走、车在绿荫下行。希望明年抓好这件事,一定要保证行道树密度和间距。要及时补栽树木!
●增设环保垃圾转运站
目前仍有许多露天垃圾转运站,路面酸腐气味实在难闻。建议在人口密度大的居民聚居区配套建设环保垃圾转运站。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