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方言专家端出汉话规范用字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2-26 08:56 来源:
【字体:

武汉晨报(记者陶常宁 实习生罗青 周爽)“克哪里、一哈子、吃么司、信鸟你滴邪……”武汉网友越来越热衷在网络上使用武汉方言,可是您知道这些发音地道的武汉话,大部分写的却是错别字吗?

    昨日,武汉的语言、文史、曲艺等专家和民间方言研究者、爱好者相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汉网的组织下,召开了首次“武汉方言规范用字研讨会”。

    本报曾在微博上向网友征集生活中最常用的武汉话,网友给出了像“克哪滴、冒得事、吃么司、么事萨、信鸟你滴邪、奇饭、一哈子、莫昂鸟、造业、板沙”这些词,但每个词的写法都有错误。

    像“么事唦”这个词,意思是“有什么事吗?”根据网友给的某些错误写法,比如“莫司沙”、“么斯萨”,光从字面上看,是理解不了的。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胡全志说,网络微博是汉话错误用字的“重灾区”,以字标音,用汉字代替拼音来注音,这种做法不能提倡。特别是一些媒体,越来越多地在新闻中使用武汉话,这对于方言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往往用了很多错别字,长久下去,会误导读者,反而不利于方言发展。

    半年前,他萌发了“规范武汉方言用字”的想法,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教授、武汉“活字典”文史专家徐明庭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何祚欢的帮助下,将一批经常使用的武汉方言的规范用字进行了整理。

    (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武汉地方史志专家,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被誉为武汉“活字典”。)

    徐明庭老先生今年80多岁了,老人家说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作为“老武汉”,他说,现在写出来的武汉话,很多都变了味,“有时候瞄一下,看不下去。”

    徐老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出去”,武汉话是念“qu ke”,有人就用“出克”来表示。还有“你来一下”,“下”是发“ha”音,许多人就直接写“你来一哈”,或是把“一下子”写成“一哈子”。

    虽然这种写法很时髦,但是汉字原本的意义都变了。“不要说外地人看不懂,就连武汉人也要玩‘脑筋急转弯’。”徐老摇头说道。

    “正确、健康”地传播武汉方言,是徐老一直坚持的,他认为方言就要提倡“说方写本”,说话用方言发音,但是写字一定要用原来的汉字。

    各家说法

    徐明庭

    (武汉方言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提起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非朱建颂教授莫属,老人也是年近九旬,听说了规范方言用字的活动,不顾舟车劳顿,从武昌赶到汉口。

    朱老说,方言书面用字,有三个原则:第1个根据同形字来写,比如小孩吮吸的动作,“xuo”手指头,按同形字的原则,就可写为“嗍”(suo)。

    第2个原则是文献上曾经用过的字,第3个原则是写同音的别字。

    朱老也说了“下”这个字,普通话念“xia”,但其实它的古音读法就是“ha”,所以大可不必写成“哈”字。

    规范方言用字是一项非常艰巨、任重道远的工作,朱老说这需要非常多的人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有些人担心,如果方言的写法不能体现读音,方言可能会慢慢消失,对此朱老说:“方言是客观存在,消灭不了的。”

    陆鸣:外地同行看不懂武汉方言剧本

    昨天,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湖北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何忠华,以及武汉人都认识的相声演员陆鸣,也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陆鸣是武汉说唱团的团长,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做武汉方言喜剧,关于如何用汉字来写武汉话,也是他很关心的问题。

    “每次剧本都要准备两套。”陆鸣说,用武汉方言写出来的剧本,一套是给武汉演员自己看的,上面很多都是用字注音,写的都是错别字。“到外地演出,不好意思给同行看,只能再准备一套正确用字的剧本。”他说道。

    陆鸣也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现在的方言用字没有规范,武汉正在打造“文化之城”,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把武汉话的用字规范起来,将会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事情。

    虽然陆鸣也是个老武汉,从小就说武汉话,可是有些武汉话到底怎么写,陆鸣也有搞错的时候。比如“檐老鼠”,是指蝙蝠,他从小一直以为是“盐老鼠”三个字,昨天看了首批整理出来的规范用字表,才知道这三个字的正确写法。

    在一片同意规范方言用字的声音中,也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些建议。武汉作家胡榴明说,最近她在研究古戏曲,发现千百年来,文字资料可留存,但音韵不可保留,古时戏曲念白的发音,现代人已经无从知道了。

    “一点也不用方言来标注读音的话,后人就不知道真正的发音了。”胡榴明有些担心地说,她认为,如何让方言流传下去,并保有古韵发音,值得继续探讨。

    胡榴明:担心文字体现不出方言发音

    提起武汉话,不得不提“娜姐”——李娜,她在法网公开赛上,用武汉话“大骂”丈夫姜山的那段视频,让许多人对武汉话产生了兴趣。甚至于今年的比赛上,电视台转播专门配备了一名“武汉话翻译”,就是为了听懂娜姐在说什么。

    国家一级编剧,汉剧专家方月仿津津有味地谈起李娜说方言的一件趣闻,有次比赛休息,李娜对姜山说;“我叫这样打,你非要那样打,遣(qian)!”

    方月仿笑着说到,武汉姑娘伢对男朋友或是丈夫很喜欢用“遣”字,这个字的本意是“滚开”,但是武汉姑娘伢嗲声嗲气地说这个字时,男伢虽然被骂“滚”,但心里感觉到的是甜蜜。这就是独特的武汉方言表达形式,“遣”字是古语发音,有“遣送”的意思。

    “武汉类似的方言其实还有许多,特别是汉剧的唱白中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发音。”方月仿说。

    在微博上,有网友将网络语言翻译成武汉话,比如,“神马”就是“么事”,“hold住”就是“拤(qia)得住”,“悲催”是“遭孽(业)”,“油菜花”是“有板眼”,“围观”是“凑热闹”,“杯具”是“背时”,“靠谱”是“是那个事”,还有“汗”,就是“信了你的邪”。

责编:李莉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