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18万“鸡血石”后续 央视鉴宝专家仍认为人工合成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3-07 10:36 来源:
【字体:
(武汉晚报)18万买来的鸡血石到底是真是假?昨日,带着读者们的疑问,记者专程前往北京中国社科院,找到了此前参与鉴定该鸡血石的专家——该院历史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文物鉴定专家王育成。

    既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又身兼央视等多个鉴宝节目的文物鉴定专家,王育成工作很繁忙,他告诉记者,前晚才刚从新疆和田地区赶回。

    当记者提及吴女士的那块昌化鸡血石,王育成当即表示有印象,甚至回忆起了这件藏品的具体长相。他记得当时和其他3名鉴宝专家,对这块9公斤重的“鸡血石”进行了仔细鉴定,得出了结论,这块“鸡血石”为人工合成。

    在得知地大检测中心检测该石头为真品时,他肯定地告诉记者,根据他40多年对文物的研究和“上手”观摩,他不会改变当时的判断,也就是说,他仍然认为这块“鸡血石”是假的。他委托记者转告持宝人:“如果能够退货,就退了吧。”

    当记者提及证书一事时,王育成说,他对此事的态度是“不争论也不辩论”,因为不管他说了什么,对持宝人、对鉴定机构可能都会带来伤害。

    他说,鉴别仪器的确能捕捉宝物内部的相关信息,但只是硬件条件,它不可能综合多种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鉴宝现场,专家在鉴宝时,从来不看是否有证书的原因。

    他还表示,他记得吴女士的“鸡血石”中间有一块红色的物质,“如果是真的,光把那块敲下来,市价就能卖到百万元。”

    得知本报的读者很关心此事,王育成给记者介绍了目前国内很多文物市场的现状,劝告读者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别想着捡漏能发财,因为,“99.9%的捡漏都是传说!”

    他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收藏热是近几年很热门的话题。老百姓有钱了,就希望能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或者作为投资,能保值或者能“一夜暴富”。

    实际上,造假者的手段让老百姓防不胜防。他说,他手上就有鸡血石的仿品样本。

    “你想啊,你去买一件宝物,卖这个宝物的人,绝对懂得比你多,难道他会卖错?不仅如此,为了能卖掉手中的仿制品,他就会炮制很多神奇的故事,或者故作神秘,吸引你并让你坚信,我买对了!”

    王育成以现在市场上炒得火热的和田籽料为例,“出产和田籽料的河床都挖了多少年了,资源已经差不多枯竭了,但是你看看,全国市场上摆放的籽料,数量众多,可以说,这些假籽料是真籽料的N倍。”

    他建议读者,购买收藏之前一定要先学习相关知识,多看看,多了解,多“上手”观摩,尽量少出手购买。

    “18万,不是一笔小数目,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王育成摇摇头,他一再委托记者,希望告诫老百姓,不懂的东西,购买时一定要慎重,即使懂得一点,也不要轻易就拿出大手笔。  

    武汉商家:信科学

    本地专家:别迷信

    “判断玉石的真伪,我只相信科学检测。”徐东古玩市场逸爱玉石店老板于先生说,他经营名贵玉石多年,若有人向他售卖贵重玉石,即便有专家的鉴定,他也不会完全相信。

    “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玉石送到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做鉴定。” 在于先生看来,科学才是真理。通过精密仪器检测,任何矿石含有的特定成份都会一清二楚。 

    有网友曾提出质疑,“假如有人使用劣质鸡血石粉末进行人工合成,其最终仿制出的大型‘鸡血石’,也可能检测出的结果是鸡血石的成份。” 对此,于先生认为,这样的“鸡血石”,其含有的凝固剂或胶水会被检测出来。

    武汉收藏家联谊会古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杨鲜说:“仪器检测只能辨别玉石的质地,也就是真伪,而玉石的历史年代和价值则要由专家说了算。无论是鉴定专家的口头意见还是书面意见,对玉石藏品的交易都很重要。”

    但杨鲜表示,对于检测机构的结论和鉴定专家的意见,藏家都不能迷信,因为不能保证检测机构没有乱发证书,也无法保证鉴定专家不看走眼。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