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刊一扫而空 “爱上层楼”粉丝互动
在活动现场,本报的多期“读+周刊”被放大制作集中亮相,丰富而精彩的内容和刘醒龙、傅中望等多位名家的图片,让本报展位很快吸引了读者眼球。活动尚未开始前,就有不少市民驻足品读。现场免费赠送的1500份《读+》周刊和1500余份当日的长江日报,很快被市民领完。
多位曾多次参与“爱上层楼读书会”的铁杆粉丝,昨日也特意赶到现场,和编辑、记者交流。王素璞和刘楚淇夫妇俩周六刚刚参加了“爱上层楼”举办的李敬一教授的读书会,昨日一大早又赶到活动现场,还欣喜地在现场看到了他们参与读书会的大幅照片。
妻子王素璞开心地说,长报的“爱上层楼”读书会他们几乎是一期不落,先后和刘醒龙、李修文、傅中望等名家交流:“以前看他们写的书,现在亲耳听到他们谈自己的书,也谈他们读的书,感觉特别亲切、真实。”刘楚淇笑着“揭发”说,妻子每次参加完读书会回家,连饭也顾不上做,总是在第一时间里把自己的感受整理出来发表在读书会的互动专区里,“我的网名叫快乐宝贝,因为读书让我快乐!”
热心建议彰显拳拳爱心
交流中,热心读者们不仅对本报《读+》周刊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提出了更多建议,热爱关注之情溢于言表。24岁的李顺美是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她因为一组李银河的报道开始关注《读+》周刊。“以前一直觉得长江日报是我爸爸那个年纪的人才看,但因为《读+》周刊我慢慢开始了解长报。《读+》周刊让我非常惊喜。每期周刊的内容都很精彩,版式也有新意。”她建议说,目前《读+》周刊的选题水平很高,但相对沉重,希望今后能增加一些年轻人关注的话题,操作再轻活一点。
大桥局职工姚朴也是《读+》周刊和读书会的忠实读者。在活动现场,他认真地把以前读过的周刊再次细细揣摩:“多读书,思维方式就会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现代人时间紧,《读+》周刊能用大版面将一本书精读介绍给大家,让读者读起来事半功倍。”他也建议,除了读书会,《读+》周刊还应该定期举办读者见面会,一起分享读书感受,交流报道的建议,让读者和编辑、记者联系得更紧密。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