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航空工业傲然迸发 无人机牵引 新千亿产业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5-15 05:21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 蔡木子)30年前,在课堂上偷看航天科幻小说的王效波可能想不到,今天自己能做出一架无人机来;20年前,当王效波摔坏了20多架航模飞机时,他也很难预料,自己的公司,能成为武汉唯一、国内少数几个产业化生产无人机的公司。

  如今,王效波生产的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在了航拍、地质勘测、矿业勘测等领域中,有年产500架无人机生产线,预计能

  “对飞行的向往肯定是天生的,生来就好这一口”,41岁的王效波有些执拗地说。父母亲都是高校电子信息系老师的他,从小却对航天、航空尤其痴迷。

  “上初中的时候,偷偷看航天科幻小说,没少挨父母骂”,王效波笑着告诉记者:“高中时还去投考了飞行员,由于眼睛不够好,遗憾没通过。”

  上初中时,王效波就做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架飞机。“我找了各种材料,易拉罐铁皮、布、泡沫塑料、锡纸,大概失败了七八次”,他回忆:“最后,我用竹子做的一架飞机,终于能飞起来了,尽管只比纸飞机飞得远一点儿。”

  上大学后,王效波开始玩航模。每周末,他都和互联网上认识的“航模迷”们聚在一起,到郊外比拼各种高难度动作。拉筋斗、翻跟头……一架航模就要上千元,搞不好就栽到地上,摔坏的航模飞机起码有20多架。

  一晃已经踏上社会20年,王效波开过策划公司,做过素菜馆,当过“北漂”……但一有空,他就邮购回轻木、桐木、蒙皮、遥控器,自己捣鼓。做一个月飞机,试飞、栽了、再修半个月、再试,“始终放不下的是飞行梦”,他说。

  2010年,无人机零部件价格开始下降。以前上百万元的导航系统,下降到几万元;一架无人机的成本,能控制在30万元以内。王效波觉得,无人机商业化的机会来了。

  同年5月,王效波拉来几个相熟的航模爱好者,成立武汉智能鸟无人机有限公司。买设备、买材料、买数控电子设备,自己拼装。第一次试飞,飞机栽了,第二次、三次都没有成功。直到2010年9月,烧了80万元后,第一架智能鸟无人机终于能飞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