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从清末到民国的起点之争 詹天佑一锤定音在汉口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7-02 05:05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张之洞所上的这道铁路奏折,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汉宜铁路的测勘路线方案。更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汉宜铁路线的起点差点被定为广水,而非今天之汉口。”据汪瑞宁先生考证:在张之洞提出汉宜线线路测勘主案两年后,日本人原口要组织勘测汉宜线,他将由武汉到宜昌的起点选为广水,经襄阳、荆门到宜昌线路,此线路被称为“广宜线”;1911年5月,由德籍总工程师锡乐巴组织勘测,又选择从汉口到应城再到宜昌的“汉宜线”。

    两个方案中,“广宜线”方案已为官方基本认定,并成立了“广宜线”工程局。

  1912年,詹天佑受孙中山之邀筹划全国铁路,被临时民国政府任命为汉粤川铁路会办,后又升任督办,全面主持汉粤川铁路的修建。川汉铁路的起点究竟选择在何处?詹天佑对两个方案重新进行了勘测对比:“广宜线”需1100余华里,比全长700余华里的“汉宜线”距离长一倍。更重要的是,广水只是京汉铁路上的一个小站,物产无多,货运量不大,显然不如以汉口为起点合适。尤其汉口商务总会,迫切要求将川汉铁路起点改到汉口。

  1914年4月和7月,詹天佑两次向交通部写出报告,建议将起点定为汉口。当年8月,交通部批准了詹天佑的建议,将川汉铁路起点改为汉口。

  当月,川汉铁路汉宜线工程局在汉口成立。据考证,当时担任汉宜线工程局局长(总办)的就是武昌首义时湖北军政府的交通部长熊继贞,又名熊晋槐。此人在二七大罢工中作出了特别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政府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