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子魂归大坝 著名水利专家潘家铮院士逝世
(长江日报)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潘家铮,因病于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潘家铮院士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新安江、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指导了龙羊峡、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
水电不了缘
潘家铮是浙江绍兴人。小学未毕业就遭遇抗战烽火,曾被关在楼上读古书,在逃难路上当小叫花。潘家铮并不机灵,甚至被父亲斥为“呆虫”,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抗战结束后,自学不辍的潘家铮考上浙江大学。1950年,潘家铮从土木工程系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
“文革”期间,潘家铮屡被揪斗,还要忍受幼女去世的悲痛。望着空落落的书架,潘家铮悲叹:“可怜壮志死前休!”
1970年,潘家铮重返雅砻江。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8年潘家铮调到北京任职,直至1985年出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
潘家铮一生都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他参与的水电工程不计其数。一直到80多岁,他依然工作在我国水电事业的前线上。2006年4月,他前往小湾水电站考察,特意让人给他在工地现场拍照留念。
潘家铮痛心地说:“多年来,我注重实地考察,身体力行。但随着年龄增长,病魔缠身,现在只能住院接受治疗,心里很不甘心。”
悠悠三峡情
在潘家铮的一生中,三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建设的全过程。
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对于是否建设三峡,社会各界争论多年。1990年,潘家铮代表论证领导小组得出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1992年,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数年的论争足以让神经最坚强的人感到疲倦,报告通过的当晚潘家铮没有庆祝,只是回家蒙头美美地睡了一觉。他深知,自己处于“风暴眼”,开工之后,更要用负责的态度以事实去说服世人。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三峡工程提出各种质疑。面对这些质疑,潘家铮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正是反对者们的反复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我们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
潘家铮说:“要建成一座工程,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心系国家电网
“吃螃蟹也得有人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外国人做了,然后我们再做?”这是潘家铮回应那些对于中国发展特高压输电“外国都搞不定,我们更没戏”的言论时说的一句话。
特高压输电具有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等优越性,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潘家铮一直牵挂中国特高压输电事业的发展。
2009年1月6日,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特高压在中国,已是一项安全、经济、高效、成熟的输电技术。
一生文学梦
有人说,潘家铮如果不是一位科学家,必定会成为一位文学家。
潘家铮11岁起开始创作旧诗词,先后发表《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
“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潘家铮说。
在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时,他以苦为乐:“萍踪莫问几时还,巨任加肩岂等闲。休嫌地窄难容膝,要使襟宽可纳山。”
潘家铮也特别喜欢科普创作。他先后出版了科幻小说《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等作品。《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是潘家铮将多年来的科幻创作精品和未发表过的数篇新作,共30篇一起结集出版。(摘自《中国科学报》)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