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下水道“清肠”遭淤泥“卡脖子”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7-21 10:51 来源:
【字体:
(武汉晚报)今年初,武汉下水道大规模“清肠”,让市民在连续的四轮暴雨中,减轻了渍水之苦。但随着从管网中掏出淤泥的增多,清出的泥巴却无处摆放,形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一年花20万为泥巴租暂住地

    “从下水道里捞出的泥巴没有地方堆放”。昨天,武昌区排水所所长李爱菊诉苦。他说,因为垃圾场拒收,他们只好在白沙洲租了一块地,专门作为“地下垃圾”的临时转运场,只有在这里等淤泥晒干、脱水,才能运往垃圾场。他说,这块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一年租金就要20万元。

    硚口区排水队队长朱新华也表示,没地方收下水道淤泥,他们只得在常码头租了块地当转运场,一年要花15万元。而这样的场地也越来越不好找,他们正考虑下一步装备后八轮大卡车,把下水道的淤泥集中向郊区运。“实在不行的话,只有把我们队的院子改成转运场。”朱新华说。

    江岸、江汉、青山、洪山、汉阳等区都在花重金为泥巴找“暂住地”。

    武汉没有垃圾场接收淤泥

    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项久华说,下水道捞出的都是稀泥,甚至还有化粪池捞出的粪便等污物。对这些“拖泥带水”的泥巴,市内垃圾场都表示无法处理。只有水务部门先进行脱水、晒干等预处理措施后,垃圾场才接收。

    对此,排水部门苦不堪言。李爱菊介绍,因为临时转运场在白沙洲,区排水队对下水道清淤疏捞时,往往运一趟泥巴就要来回跑50公里。朱新华表示,疏捞后,先是运到临时转运场晒干,待泥巴晒干后,再集中运往垃圾场,使疏捞效率大大降低。

    期待建立类似环卫垃圾站

    项久华表示,在全市大规模疏捞时,大约每天产生淤泥200多立方米,因为缺乏集中处理场,现在这些淤泥只能靠各区自己解决。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隐患。他建议在市内建立临时集中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淤泥效率。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